当前位置:

韵味的暑假生活这样过:“少年派”的暑假变形记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 2013-08-28 09:07:54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周辉霞 实习生 严瑾
  
  过一个充实而愉快的暑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会以这样一句教科书式的经典语录来结束自己的假期生活写作。时间已经到了暑假生活的尾巴上了,充实了吗?愉快了吗?如果答案都是“NO”的话,来看看这些少年们的假期是怎样过得有滋有味的吧。
  
  少年游学派
  
  苦练四个月德文歌,在金色大厅放歌

  
  主角:郑肇达(砂子塘小学五年级学生)
  
  五年级小正太郑肇达,小名达达,是名有点婴儿肥的乖宝宝。他喜欢唱歌,是蔡依林的粉丝,欢愉时就哼唱着“我要送你日不落的爱恋,心牵着心把世界走遍”。达达从未离开过父母的视野,这个假期在欧洲五国进行了一次12天的独立游学漂流记。
  
  为放歌维也纳,每天听十几遍德文歌
  
  达达是砂子塘小学小白鸽合唱团的一员,7月底随团前往维也纳参加第四届维也纳世界和平节。合唱团一共要唱六首歌,其中三首英文歌、两首中文歌和一首德文歌,“我唱高声部,中英文歌都没什么问题,但德文歌是最难啃的骨头。”达达说。
  
  合唱团准备的曲目是德文版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因为不知道说德语,他就把这首歌下载到手机上,从三月份开始,每天一有空就听这首歌,练习发音,在七月份集中训练时,每天要听十几遍这首歌。
  
  民族苗服震住外国友人
  
  小白鸽童声合唱团此行一共有77个人,一共参加了五场演出,在世界和平节歌曲演唱比赛中获得了银奖。对于在音乐圣殿金色大厅的表演,达达感受并不深,只记得大厅的金碧辉煌,倒是在美泉宫前的表演,感受了外国友人对于中华文化的崇尚。当天,他们穿着特色的苗族服饰,唱起了《苗岭的早晨》,银色的头饰、红色的服装、清脆的童声,让中国学生如明星一样,绽放于前来美泉宫参观的路人前。不少游人拿出手机拍下他们演唱的情景,还有游人饶有兴趣地了解他们的服装文化,歌声搭起一座他们与欧洲各国游人文化交流的桥梁。
  
  记者感言
  
  去哪儿网在8月中旬发布《2013年出境亲子游调查报告》显示,9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出境旅游,通过游学的方式,了解广阔的世界。“明显觉得儿子的独立能力提高了,长大了。”郑肇达妈妈说,她在飞机场接机时,看到儿子背着背包、挎着腰包、推着行李车走出机场时,这样的感受特深刻。“带去的主要行李没有弄丢,还精心地为每一位家人购买了相应的小礼物。这就是他的成长。”
  
  社会实践派
  
  稚嫩的声音讲述古老的历史
  
  主角:周绎宸(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简牍博物馆,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湘楚瑰宝展厅……”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音调,站在众多游客面前的讲解员看起来很年轻,但讲解很专业,惹来游客好奇地询问:“你今年多大了?”“14岁。”周绎宸从容回答。
  
  游客的掌声最让他骄傲
  
  周绎宸是长沙简牍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2011年接受培训,从小学到中学,每年寒暑假,虽然各种学科培训缠身,但到博物馆服务已经坚持了三个年头。
  
  周绎宸第一次讲解的时候,个子矮、声音嫰,一看就没什么权威性,讲着讲着,一群游客已经散得差不多。这让他很沮丧,但也很不甘心,他开始通过网站查资料,获得更多信息;细心听讲解员老师的解说,琢磨怎么用编铙敲出动听的音乐,用新鲜的曲子吸引听众。到了后来,他讲解完毕的时候,围绕着的一群游客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少年派讲解员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说到报名参加义务讲解员,周绎宸说,他起初并不想报名,是爷爷强制为他报的名。虽然起初是不情不愿地进行培训,但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意思,无论是老师教的历史故事和文物知识,还是待人接物的礼仪,他相信,学到的这些对他以后走上社会一定有帮助。
  
  坚持下来的孩子都收获很多。一个名叫陈微言的女孩,刚上岗时才读小学三年级,腼腆又羞涩,不敢开口讲话,声音也特别小,服务了四年之后,两层展厅她一人就能够讲下来,说话自信,面带微笑,与当初判若两人。
  
  记者感言
  
  长沙简牍博物馆最资深的少年讲解员已有五年从业经验了,一开始义务讲解员岗位乏人问津,今年已报名火爆。博物馆专业讲解员杨彬说,一群稚嫩的孩子从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到最后能够媲美专业讲解员,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学会了如何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孩子们在假期不仅是学习,更能得到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
  
  练摊实干派
  
  挣的不是钱,是生活的味道
  
  主角:汪绚妮宋俊扬(星沙实验小学)
  
  暑假即将结束,除了暑假作业和培训班之外,社会实践也是重头戏,不少中小学生通过实践丰富经历,获得锻炼,假期练摊就是一道风景,锻炼口才,壮大胆量,学会理财。
  
  推销受挫,小摊主调整营销策略
  
  晚上8点半左右,星沙通程商业广场,在各种摊位中,两个守着一堆玩具的孩子显得尤为醒目。
  
  汪绚妮和宋俊扬今年都11岁,一有路人过来问价格,两人就很老练地报价并热情推销,看不到任何局促不安。从7月初到现在,汪绚妮和宋俊扬已经陆续摆摊一个月。两个小家伙开始很怕,说话结巴,被他们盯上的阿姨都拒绝了他们。随后,两人改变策略,专攻儿童,又是演示,又是讲解,终于卖出一瓶泡泡水,后来越来越顺,生意也是蒸蒸日上。“最多的一天,赚了144元!”已经晒成小包拯的宋俊扬眉飞色舞,一脸得意。
  
  锻炼自己,有成就感
  
  “是因为家庭困难?是父母逼着来的?”经常会有人投来疑惑的目光,起初让他们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他们一看到这样的眼神,干脆主动出击,讲述自己的目的,反而能得到大人的认同,也增加了销量。汪绚妮说,坚持摆摊,自己的胆量变大了,口才也变好了,“以后参加英语比赛,竞选班长和大队长,我都不怕!”
  
  宋俊扬则是另有目的,妈妈同他约定,以元为单位,卖出多少钱的东西,就奖励多少玩电脑的时间。宋俊扬卖东西很积极,而赚钱的那一刻是他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我现在把零用钱都存起来,存多了就去妈妈那里兑成整的,妈妈还夸我有理财观念。”
  
  记者感言
  
  综合实践是中小学生课程中的一门功课,往往在教室里上课,孩子们的感受并不深刻,反而是在假期自发的综合实践中,孩子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有收获和感悟。开学之后,如果有老师能帮助他们来提升这种感受和收获,指导他们调整调查和实践方式,将比单纯的课程学习有效得多。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