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微博、微信还是微电影,它们的本质其实是在传递一种“快餐文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文化快餐能够提供给当代年轻人的东西,也往往不够营养和有价值,如果年轻人长期浸淫其中,把它当成是文化主食,那么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文化素养上的“营养不良”。这正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年轻人放下手机,拿起书籍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次一点,这些“微事物”有让人上瘾的功能,挤占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正如一些年轻的上班族所说的那样,一进办公室,先看看微博,再发发微信,最后再看部微电影,表面上看每件事都没花费多少时间,但是最后一算,一上午的时间却几乎就这么浪费了,而留给工作上的时间,只能相对减少。这时候,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就只能应付了事,其工作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这显然是很不利于年轻人职场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作为身处“微时代”的年轻人,要有意识地对这些科技产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不可沉溺。只有这样,这些科技产品才会成为对人类有益的工具,人类才不会沦为科技产品的附庸。与此同时,对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素养,也应该被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从小就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正确地认识当代的各种科技产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理性的“工具观”。苑广阔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苑广阔
编辑:苏小莉 实习生:巢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