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航院思政课改革见成效 “三落”并举育人机制是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谢莹苹 编辑:苏小莉 2017-10-30 17:33:0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0月30日讯(通讯员 谢莹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这一番话被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雷世平牢记在心中,成为了现在长沙航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让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是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越是难我们越要迎难而上,我相信只要转变思维,创新方法,任何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思政课。”该院思政课教学部主任、全国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理论研究奖获得者雷世平自信的说道。雷世平教授致力于理论研究,因为热爱他停不下前进的脚步。据中国知网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含的9个二级学科“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显示,全国有880人239个单位上榜,长沙航院的雷世平位列42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潜心做研究、倾心促教改的学者带领,该院思政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教师个人能力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在刚结束不久的2017年湖南省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说课竞赛中,长沙航院思政课教师、雷世平的爱徒陈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改为蓝本进行了说课,最终荣获了比赛一等奖,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陈杰从教以来一直坚持认真备好和上好每一堂课,联系实际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她认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在学生心田深埋理想信念的种子,想让学生信其道,教师自己要先把道理悟透说透,才能把自信传给学生。

  为建设一支自信作为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进取有为的青年学生,近年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坚持以《基础课》为重点,统筹协调内外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紧扣“落细落地落实”,力促教学效果最佳化,增强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首先是优化教学整体设计,促进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确保课程实施的“落细”。《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系统教育的必修课之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线,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基本遵循。为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该院思政课教学部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优化教学整体设计,在设计思路上,强化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突出三项内容,简称“四三”体系:即教学内容反映三个要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经济生活对公民的要求、航空产业对职业人的要求),教学重点突出三个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教学过程利用三个载体(项目载体、现代技术手段、社会大舞台),实践教学强化三个途径(课堂实践教学、校内课外实践、校外实践)。“四三”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理清课程教学思路,突出课程教学重点,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样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身内化,为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奠定了基础,确保课程实施的“落细”。

  其次是融入航空文化元素,促进由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向职业素养培育转变,确保课程内容的“落地”。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航空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该院坚持走“航空”特色品牌发展之路,立足空军航空修理,紧盯军队机务士官培养,渗透中航工业航空维修,拓展民用和通用航空维修,面向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突出《基础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学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职业活动和实践教育为导向,紧密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走访航空机务部队、空军航空修理和地方航空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收集“匠人”“匠技”“匠艺”“匠品”“匠心”“匠魂”等典型素材,编写课内实践主题典型案例,将“航空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三敬零无”的航修精神,以及“100-1=0”“产品如人品”“精益求精、一次做对”等航空质量文化等元素,融入《基础课》教学之中,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有声、有色、有影、有型,大大增强课程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为“育匠人”“树匠品”“精匠艺”“铸匠魂”,精准培养航空工匠新生代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的“落地”。

  再次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由“知识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为教育转变,确保课程效果的“落实”。《基础课》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一门行为习惯的养成课,是“知”与“行”的统一,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实践性。该院十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政课教学部专门设立社会实践教研室(即劳育教研室),具体负责课外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和实施手册的编写及实施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基础课》育人效果,与其对应配套开设了校内课外社会实践课(劳育),三年共计三周,社会实践课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3个学分,社会实践课由社会实践教研室组织,每周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班学生被分配到学院各部门的不同岗位,在各岗位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岗位工作。各部门对学生的工作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考核,其实践考核成绩与该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挂钩,与其评先评优、推优入党挂钩。校内社会实践课,让广大学生体验职业活动的艰辛,增强劳动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这样不仅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而且在实践中学会了做事、做人。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落实”。

来源:红网

作者:谢莹苹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7/10/30/40332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