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教育局长:消除公办择校是“一刀切”不是“切一刀”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李蕙蕙 黄军山 编辑:苏小莉 2016-03-10 10:34:09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

  时刻新闻记者 谭忠欣 李蕙蕙 通讯员 黄军山 文/图
  
  三月初春,长沙气温飙升,一夜入夏。其实,比天气更热的是2月28日长沙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小学招生政策。据监测,长沙史上最严招生政策出台的消息,全网点击量过亿。长沙史上最严招生政策一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成,许多家长拍手称快,但也有人“不信邪”,政策是否真的能够抵制住各种关系户的“招呼”和“条子”,还有人在观望,公办择校还有机可乘吗?
  
  那么,长沙市为何要在这个时候终结公办学校的择校生?取消择校之后社会反响如何?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又如何实现?红网就此独家专访了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
  
  大势所趋 从“赶考学生”到“群众路线”
  
  谈起“长沙史上最严招生政策”出台的背景,采访一开始,卢鸿鸣给记者说起脑海中三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一些小孩为了能挤进一些所谓的公办名校,从小开始,节假日、寒暑假背着书包往培训学校赶;每年升学季,一些学生到处赶考,负担很重,心理压力也很大;一些孩子读小学要跑很远,早上六点起床,正常睡眠都不能得到保证,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起早贪黑,不仅自己的休息保证不了,对工作都有影响。
  
  这些现象不光引起了教育局长的注意,也让长沙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下定决心——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规范招生入学工作。
  
  这是“长沙史上最严招生政策”出台的基本背景。
  
  教育是时代的先声,教育更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是时代的呼声,更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公平,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严禁公办学校择校不仅是教育部的明文规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
  
  部分人认为,严禁择校以后,会不会影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卢鸿鸣指出,就算对教育有利有弊,但是利是长远的、弊是暂时的。
  
  在长沙市委市政府推进依法治市,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发展有了充分的政策和法治保障,故意“卡住教育发展的脖子”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过程中,长沙市相关部门也收到关于提前择优、条子生的问题反映,群众路线教育期间,也成立了专项治理工作组。政策今年能够出台,并且要求“一刀切”,之前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做了大量铺垫和准备工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史上最严招生政策的最主要目的,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为了防范“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生”,但其最终实质则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由“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向“可实现的公平”迈进。对于学校而言,一是堵住了各种违法招生、不正当招生的口子,二也是还学校这方净土“潜心办学”实现“有教无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的最好机会。
  
  卢鸿鸣说,学校育人,更注重的是潜移默化,学生心目中,如果入学都可以凭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利,会让学生感到社会不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以后总会想去走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学校教育的效果明显是大打折扣。严格规范,对维护教育的形象,树立学校的形象,对提高学校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有益的。

卢鸿鸣全省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言

     无机可乘 从“独唱”到“大合唱”
  
  “我们的咨询电话都被打爆了,一个接一个不断。”3月9日上午长沙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月28日今年长沙市中小学招生政策公布后,自己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大都数是咨询政策,但其中不乏有持观望态度的人,质疑政策是否能执行到位,打听有没有有别的择校空间和途径。
  
  在新闻发布会后,卢鸿鸣的电话也比以往多了许多,对于观望者的电话,卢鸿鸣坦言,政策肯定是要执行到位,择校无机可乘。
  
  “最严招生”这样的字眼,在往年的媒体报道中也有出现,今年和以往有什么区别呢?在卢鸿鸣看来,过去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家的“独唱”,今年则是既有市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又有各个部门联动的“大合唱”。
  
  卢鸿鸣说,“公办不择校”既是中央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也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人民群众对于公平公正教育的共同期盼。这一措施在全国多地都有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长沙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要让“好上学、上好学”成为长沙市“文明”和“幸福”的重要标志。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地已经走在前面,省内的岳阳市也执行了多年。长沙从2014年开始取消了“空降班”,2015年采取了两个严控,严控择优,严控解决条子生。
  
  今年,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市长胡衡华高度重视,下定决心要做到“公办不择校”。从一开始提出要求,到征求意见的情况,再到方案出台,他们都时刻关注,多次对此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广泛征求意见,二是要求认真、科学地制定方案,提出不仅要通过行政措施“不能择校”,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让老百姓“不需择校”。
  
  长沙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何寄华前后四次召开座谈会,其中两次组织相关部门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区县主管副区县长,两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老师、校长代表,分别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政策是由市政府召开常务会,市委召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反复调查研究出台的。
  
  对于政策的执行,卢鸿鸣信心满满,长沙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组织工作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严格的督察,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相信在前期达到高度共识的基础下,加上后面严格的检查、监督,这个工作势必会要执行到位。

卢鸿鸣在学校调研时与学生亲切交谈

  
  指日可待 从“连夜排队”到“无需排队”
  
  过去,每当长沙中考成绩揭晓,一些家长和考生拿到成绩后,许多学生家长早早地赶到城区几所名校门前,“争抢”排队报名机会,只为在第二天学校开始招生咨询时排一个靠前的位置。那怕是风雨交加,家长考生打着雨伞,穿着雨衣,不愿离去。至次日学校开门时,队伍已排到百米开外。
  
  “家长排一个通宵,我们看到都觉得难受。”卢鸿鸣说,家长在高中学校排队,是因为有10%择校生,家长就会想,在同样分值的前提下,是不是排在前面的就会优先。今年没有择校生了,完全按成绩通过填报志愿来录取,排队也没用了。过去小学生入学,也有家长排队,今后也会再不存在这个现象。在这次的招生入学的系列政策中,明确了“生源排序”的方法,家长们不用再担心因为报名时间而没有学位了。
  
  卢鸿鸣表示,家长在名校连夜排队的场景将成为人们的记忆,长沙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过去,每当招生季,教育部门的局长们、校长们不敢开手机,处于“失联”状态。卢鸿鸣说,今年,校长们的手机也不用关了,今后都要严格按照政策来,将要求校长不要关手机,要向家长、向社会做好交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最严招生禁令”要能够令行禁止,2016年招生工作是关键,举足轻重。卢鸿鸣强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是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个文件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决定,肯定是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希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好文件。第二,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不要去“托熟人”“找关系”,看还有没有途径去协调,肯定是没有这个途径的。免得去碰钉子,自己难为情。
  
  卢鸿鸣介绍,南昌市从2014年开始严格执行禁止择校,第一年他们感觉压力不小,还是不断有人找上门,要求解决择校入学。顶住了压力,到第二年禁止择校工作就轻松多了,没有人敢写条子了,也没有人敢接条子了。
  
  百年大计 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从2015年8月开始酝酿到政策出台,前后易稿30多次,大大小小调研会上百次。
  
  卢鸿鸣介绍,为什么要那么多次开会、调研、修改,第一是要尽可能保证科学性、合理性,第二不仅要研究招生入学的政策,而且要提供配套办法。招生入学政策一出台,紧接着出台《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等文件,长沙已经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要保证投入,保证改善办学条件,到2020年,长沙市城乡所有学校都将达到办学标准。这个标准不单纯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牵涉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等,涉及学校建设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实验仪器配备问题等等,首先要保证硬件条件到位。
  
  政策执行到位,堵住择校的门还只是第一步。在长沙市教育局看来,更大的压力还在于如何让老百姓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
  
  卢鸿鸣表示,不能择校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有关方面都会坚决执行。他坦言,目前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如何“不需择校”。尽管近年来,长沙的教育资源优质化、均衡化的脚步不断推进,但是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是存在的。对于择校,既要用规范来“堵”,更要用发展来“疏”。今后这两三年,将面临艰巨的发展重任,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名校。
  
  卢鸿鸣说,学生择校,主要是师资及硬件配套,师资尤其重要。只有好的硬件,没有好的老师,照样培养不出优秀人才。软硬件齐备,就不需要择校了。所以,长沙将推进“县管校聘”教师,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县区内校长教师的交流问题。让教师在县(区)域内流动起来,保障每一所学校都有名师。
  
  此外,还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仅要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要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的行动计划》也已经出台,在起始年级小学严格在50人以内,初中严格空置在55人以内。招生入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要尽可能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
  
  “不能择校”作为一条刚性要求,同时倒逼教育部门办好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把学校办出品质、办出内涵、办出特色,真正让人民群众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今年起,将加大对学校建设的奖补力度,建设力度越大,奖补的力度则越大,竭尽全力将所有学校都建成标准化学校,让所有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公平的阳光。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李蕙蕙 黄军山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6/03/10/40467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