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美琳 白洁 长沙报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5月25日,《十几岁》读书会第十一期在长沙市明德中学开展。十几岁杂志社编辑走进明德中学明德书吧,与明德中学校长王胜楚、教师马臻等,共品荔枝,共读马伯庸“见微”系列历史短小说《长安的荔枝》。
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我们能收获何种历史感悟?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想象历史?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格局”的意义何在?……读书会围绕各种问题,探讨热烈。
《十几岁》读书会第十一期合影留念
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在《长安的荔枝》中,作者马伯庸讲述了一个小人物李善德的故事。李善德本是长安城的小吏。有一天,他却接到了一个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5000多里外的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城。
围绕这个故事,大家畅所欲言。他们有的看到了人物身上的性格弧光,有的尽力去还原书中的故事细节。
在编辑唐雁琳看来,这本书的人物塑造各有特色,既贴合史实,又生动饱满,让我们在那些紧凑、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窥见人性的多样。编辑白洁从李善德的选择出发,分析了成功的代价。编辑陈思思则认为小人物李善德照见的是职场人士的奋斗与艰难。
十几岁杂志社副总经理、主编颜宇东提出,该故事最打动他的地方在于李善德的承诺。一个人内心的承诺,跟什么有关,为了这份承诺又是怎样的态度,以及有什么样的行动,这是他在书中不断去关注的。
编辑彭美琳则将目光聚焦在鲜荔枝的转运路线上。她依据书中的文字,搜集资料,利用图片、数据等手段,讲解了李善德的运输细节,并对唐朝的道路与交通作了补充说明。
十几岁杂志社办公室主任彭毓敏则提出疑问:如果我们自己是李善德,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一本书的理性讨论
马伯庸的小说被定义为“历史可能性”小说。该小说有三大特征:一是故事在一个历史大事件下展开,该历史大事件必须是一个未被篡改的宏观历史;二是虚构人物;三是故事的底层细节均是基于考证的准确史实。
因此,在故事之外,《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值得探讨的。
明德中学教科室主任马臻以“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想象历史”为切入点,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详尽地分析了这本小说的内核与理念,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历史小说,并对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此,明德中学校长王胜楚也有不少感触。他指出:“这本书用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用他的经历、挣扎和思考来呈现这个‘大’历史,应当说是非常巧妙和新鲜的。”
编辑刘秋香则从唐朝的制度与权力出发,提出设置荔枝使的原因与背后的历史隐喻。
在交流环节,《十几岁》杂志编辑与明德中学教师就读书、育人等内容,进行了互动。
“今天的学生,面临着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击,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有的孩子也会像书中的李善德一样,是一个‘不合时宜’者,该如何看待他们,又该如何引导他们的成长?”《十几岁》杂志副主编余娅提出疑问。
一次与作者的联动
“《十几岁》读书会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马伯庸。非常荣幸,听说大家此期读书会以《长安的荔枝》作为阅读讨论的话题……”
《十几岁》读书会第十一期,《长安的荔枝》一书作者马伯庸特意录制了视频,与《十几岁》读书会的老师们一同交流、分享。在视频中,他谈到了这本书的创作灵感,并感谢大家对作品的喜爱。
马伯庸的参与,无疑给本次读书会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杂志社编辑交流读书心得
不少老师开始联动作者,分享他们和马伯庸的故事。编辑周洁是马伯庸的粉丝。她迷恋历史,因此也格外喜欢这个脑洞清奇、擅讲故事的作家。编辑金剑则从书中的李善德联想到写故事的马伯庸。他大胆猜想,李善德身上有马伯庸的一些影子。编辑苏麒元认为小人物为小说主角,是源于共情性的需要。
《十几岁》杂志执行主编、读书会会长黄珺介绍,《十几岁》读书会的理念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希望大家能够在书香的浸润中厚实生命,拓宽眼界。“当然,在高远的理想下,我们也关注每一次,每一个人读书的体验。收获了什么,永远只有你自己知道。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吃一些正好的荔枝,这就是‘正好’的事情。”她说。
本期读书会由《十几岁》杂志主编助理杨丽芳主持。
来源:红网
编辑: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