枨冲镇庆仪完小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西乡锣鼓”。受访者供图
“咚咚锵,咚咚锵”……3月2日下午5时,早已过了放学时间,可浏阳市枨冲镇庆仪完小校园内却锣鼓喧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走进庆仪完小校园,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20多名学生有的在打堂鼓,有的在敲大锣小锣,有的在玩铜钹……鼓锣齐鸣,热闹非凡。一旁指导的,正是前来授课的浏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乡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刘新来。
“我最喜欢上锣鼓课了,只要一下课,就马上过来了!”四年级学生周欣一提起学习“西乡锣鼓”满是劲头。“以前孩子放学早,我们出门做事不能及时赶回来,老担心他在外面闯祸,送培训班孩子又不愿意。现在好了,孩子每天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还可以学习他喜欢的锣鼓,指导的老师还是非遗传承人,学校真的费心了!”来接送的家长个个满面笑容。
据介绍,耍锣鼓是枨冲镇原黄岗岭村流传的独树一帜的曲艺,系清末枨冲三元村黄岗岭乡人李田甲(一说李田平)祖传,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09年,浏阳“西乡锣鼓”入选浏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来,庆仪完小与老艺人达成合作,决定将学校打造为浏阳西乡锣鼓的传承阵地,成立教师队伍,邀请老艺人每周开展一次教学,5名老艺人轮流授课,由学校指派一名器乐老师辅助教学。2021年6月,庆仪完小被评为浏阳市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校。
这边锣鼓喧天,而在另一边学校特意开辟的劳动实践基地里,几名同学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给亲手栽种的小白菜除杂草,小小的菜园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这样的“美好时光”并非庆仪完小独有。“农田间学知识,菜园里长学问”。割稻谷、打谷子、拾稻穗……枨冲中学开辟的“田园课堂”,把课堂搬到了农田里,孩子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习得了农业知识。青草中学、枨冲完小等学校借助与新华书店共建的“阅读书屋”,开展“阅读之星”评比、讲书中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等活动,留住了不少同学放学回家的脚步。
“我们开设这些课程,一方面是要让孩子放学后能‘留得下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孩子在留下来的同时能‘留得有价值’,真正做到让学生开心、家长满意。”枨冲镇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钢说,该镇各中小学针对困扰着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三点半” 难题 ,在“双减”政策下,积极探索新模式,想方设法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一校一策”课后延时服务。
目前,枨冲镇9所中小学共开设特色课后服务课程12门,涵盖体艺特长、非遗传习、互联网+、劳动教育、科普活动等多个方面,参与学生达2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