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子塘湘天小学“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孩子们在欣赏老师进行陶瓷绘画
孩子们跟大师学剪纸
孩子们跟老师学做木工
红网长沙5月5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胡敏 通讯员 梁进)每一个孩子亲身体验了祖国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之后,就不会缺乏对文化的自信。体验“非物质遗产”文化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更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月3日,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湘天小学携手雨花区洞井街道一起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雨花区“非遗”文化馆。在这座艺术宝库里,孩子们学习了多种饱含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课程。
首先孩子们来到了陶艺区。陶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会烧制陶器,它的美已经跨越了时空。孩子们有幸看到了陶艺大师精湛的技艺,陶泥在大师的手中不断变幻着各种形状,让孩子们连连惊叹。欣赏之余孩子们还动手体验了一把,充满了快乐。
接下来的蜡染区让孩子们又增长见识。源自湘西的蜡染,是先绘画然后用植物染料着色,最后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孩子们一见就对其爱不释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染出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
要说女孩子们的最爱,那还非剪纸莫属。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同学正拿着剪刀左一裁、右一剪,栩栩如生的花鸟和人物便出现在了她们手中。尤其是现场还得到有“中华第一剪”之称的洪源大师指导,孩子们剪出来的作品都可以算是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了。
但男孩子们的最爱却是木工。只见几个表情认真的男同学正操作着各种器械,在木块上刻出了一个个独特而又美丽的图案。图案雕刻完成只是初步成型,还要用砂纸细细打磨至光滑才行。经过孩子们一番努力,一件可以阵列在家中醒目位置的作品便完成了。
最后孩子们学习了竹编和“丝丝入扣”,“丝丝入扣”是项难度较高的技艺,需要用铝丝编织图案。对于小学生来说,铝丝的韧性较强,要想制作成他们自己想要的形状可不容易。但孩子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在反复的尝试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活动持续到下午5点,才在孩子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非遗”课堂是砂子塘湘天小学的一项特色教学活动,近四年来,该校一直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非遗”课程和活动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专门邀请民间艺术家来学校传授技艺,还带领孩子们自行探究学习棕编、剪纸、巫家拳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珍爱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既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场珍贵的人文艺术之旅,点点滴滴都凝聚了学校的智慧和心血。由于学校不但通过“非遗”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力推动了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鉴于以上原因,2016年,砂子塘湘天小学受到政府表彰,被授予“雨花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来源:红网
作者:胡敏 梁进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