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通讯员 刘飘逸 周思彤 长沙报道
她是讲政治、讲奉献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带领中文系党支部连续三年获评校级“先进党支部”,将“长理中文岭上谈”打造成学院的亮丽名片;她是潜心育人、锐意创新的青年学者,坚持以匠心耕耘有温度的课堂,让文学经典照进现实;她是学生眼中亲切的“小丸子老师”,总在细微处走进学生内心,成就师生之间的温暖共鸣——她就是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黄莹,从教十载,始终以热忱践行着春风化雨的育人理念。

黄莹在“长理中文岭上谈”活动中分享自己心得。
搭建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
在黄莹的带领下,中文系党支部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作为党支部书记,黄莹积极组织策划“党性修养提升”知识竞赛,还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党日活动。而“长理中文岭上谈”,正是支部以党建引领育人的生动实践。
“大学师生之间,不应只有课堂上的交流。”2023年,黄莹在与支部委员侯承相、黄婧等人的讨论中,萌生了打造一个常态化交流平台的想法,希望以此深化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联结。
一场师生共话的实践就此展开。在支部的推动下,党员教师带头参与,系里的老师们也纷纷响应,黄莹则统筹全局,从主题策划、流程设计、联络嘉宾到现场主持,她都倾力投入,将“有趣有益”的理念贯穿于每一处细节。
在众人协力下,首期“长理中文岭上谈”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圆满落幕。出乎意料的积极反响,让黄莹更加确信这一平台的价值。“学生有需要,我们就必须做得更好。”在她和支部教师们的打磨下,“长理中文岭上谈”从最初的小范围交流发展为学院的品牌活动,也吸引越来越多教师加入主讲行列,与青年学子展开温暖而深刻的思想碰撞。
黄莹始终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每期活动前,她都会广泛发放问卷,搜集学生真正关心的话题,再据此凝练主题、设计内容。“陷入焦虑时如何自我调节”“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规划学习与考公考研”……这些紧贴学生实际需求的专题,为许多处于迷茫期的学子点亮了前行的灯火。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贺丽芳就是“长理中文岭上谈”的“忠实粉丝”之一。她坦言:“在与老师们的深度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受活动感召,她主动捐出自己珍藏的书籍,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本本流转的书籍,不仅传递知识,更延续着“长理中文岭上谈”所孕育的人文温度与精神共鸣。
以匠心耕耘三尺讲台
“曾经我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善与人打交道,如今我却深深热爱着讲台,热爱与学生交流。”自2015年从教至今,黄莹从最开始站上讲台时“声音都会颤抖”,历练成为一名在课堂上收放自如的成熟学者,她说,自己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在一次又一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完成了一名“育人者”的蜕变。
黄莹主讲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以经典作品为脉络、注重思想启迪与情感共鸣的课程。备课时,她常常需要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梳理线索,将深刻的文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讲述,让同学们不仅能读懂作品背后的时代,更能从中照见自我,获得精神层面的成长。

黄莹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
“黄老师的课堂学术性很强,却一点也不枯燥。她总能把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让我们在一问一答中体会文学的妙处。”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彭振宇说。
2021年,黄莹迎来了教学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挑战——参加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相较于理工科课程中虚拟仿真、数据建模等技术的直观应用,以抽象思维和审美体验为核心的中文系课程,如何让“信息化”真正触及教学内核?黄莹埋头思索、反复试验了一个暑假。
在面对平台开发经费不足、教学效果难以量化等难题时,一个灵光闪现的念头让黄莹找到了突破口——“我教授的是‘曹禺戏剧研究’,何不将这门课与当下流行的配音软件相结合?”她大胆设计,让学生为经典剧目片段重新配音,通过声音演绎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戏剧张力。这一巧妙构思,不仅实现了几乎“零成本”的信息化教学转型,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准备下,黄莹最终荣获大赛二等奖,这也是中文系在该项赛事中获得的最好成绩。
这次经历让黄莹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让课堂更具吸引力。”此后的教学中,她更加注重课堂互动与学生反馈,并通过“戏剧选段视频拍摄”等创新作业,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五年,她累计荣获校级课程考核“优秀”10余门次,教学成效显著。
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帮助,不只在学业上,也要在生活中。”这句话在黄莹身上,从来不是一句空谈。
她担任班主任的汉语言2304班是一个学情特殊的班级——该班全部由转专业学生组成。去年暑假,班级群刚刚建起,她便发起了古诗背诵与阅读打卡活动,还自掏腰包准备零食、文具等小礼物,激励同学们养成每日阅读、记诵的好习惯。这个打卡群至今依然活跃,同学们经常在群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学习、写作、运动情况,不仅在学习上互相督促,更在生活上彼此鼓励。
为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困惑,黄莹还制作了一份“线上预约表”,主动开放自己的午休与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前来交流。
在她的办公室,常常有学生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倾诉学业压力、家庭烦恼或交际困惑。发现有学生符合特困补助条件却不知如何申请,她立即帮忙联系学工部门申请;得知有学生因成绩不佳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她一步步引导帮助其重新找回方向;察觉到有学生内心渴望表达却羞于课堂发言,她便在课上创造机会,给予积极鼓励……

黄莹与学生在一起合影。
汉语言2304班班长曾好这样感慨:“黄老师总是把我们每个人的话都记在心里,然后用她的方式默默守护。她身上那种饱满的能量和太阳般的温暖,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这份鼓舞,也流淌在黄莹的日常分享中。她坚持在朋友圈记录每日生活片段,内容向所有学生开放。不少同学留言说,从她的文字中“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黄莹对此十分欣慰:“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麻烦与困境,同学们经常为此感到焦虑和内耗,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如何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积极面对生活。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如何做人’,这是我公开日记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她一直乐观、真诚而充满活力,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丸子老师”。
无论是“长理中文岭上谈”的思想碰撞,还是课堂中的潜心教学,亦或是生活中的倾听陪伴,黄莹始终以教育者的热忱与担当,在长沙理工大学的育人沃土上书写着生动答卷。她“亦师亦友”的教育之路将继续延伸,如同岭上春风化雨,温柔而坚定地滋养着每一颗成长的心灵。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曾小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