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四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25-10-07 18:35:26 字号: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四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是湖南省“双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院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四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员工10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3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4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3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1项。获授权专利90余项,转让40余项,成果转化累计为相关企业增加产值近70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0篇,其中SCI/EI检索200余篇。出版教材17部,学术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2项。

学院聚焦“两芯一生态”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赛训赋能”的信创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个、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长沙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1个。学院建有1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面积超1000平方米,有超2/3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每年有超800名学生参与到19项学科竞赛中,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近五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8%以上,学院与中国软件、华为、科大讯飞、拓维信息、湖南麒麟、数字马力(长沙)等10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优秀毕业生进入腾讯、阿里、小米、美团、字节跳动等知名IT企业。

铸造数字引擎,打造云端课堂

数字IP赋能党建引领新范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网络思政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发展,通过深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数字党建品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推动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全方位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热情。

学院持续更新优化党建智媒体平台。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打卡提醒小助手”软件系统,建设“计科党建青年说”特色栏目;打造“有声党建学习角”,设计一站式社区有声党建文化墙;自主研发“计小科”数字人,打造“新思想”“计小科系列视频”“廉政文化”“党史故事”等自主建设模块,……通过平台更新和内容建设,进一步拓宽网络思政传播渠道,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矩阵,覆盖104个团支部和6个党支部,显著提升了网络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成效,展现出了以数字化赋能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湖南等媒体对学院党建引领学院发展的经验进行了集中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生党员开展读书分享

构建“课内+课外”“科技+文化”育人模式

双驱动落实五育并举新路径

课内课外双驱动,赋能德育新路径。学院始终将德育置于首位,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建构“课内+课外”德育双驱动模式。一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如在讲授编程语言时,引入我国计算机领域科研人员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追寻领袖足迹,参观红色基地、走访革命老区,在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红色基因。

以智启慧,激发创新深潜能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重要突破口,构建“1 + 3 + N”竞赛机制。依托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规划程序设计、作品开发和创新进阶三大类竞赛项目,鼓励跨专业组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更激发了创新思维。此外,学院打造“触摸科创・点亮视界”科技文化节品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科技博览会、行业领军企业,感受前沿科技魅力,点燃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科文融合,技术赋能新成长在学校大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学院围绕服务新型文化业态,通过夯实技术底座,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机制。学院在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常态化基层服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节日元素融入编程创作,打造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为社区、中小学开展菜单式实践服务。AI智创课堂七年如一日,已累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00余次,授课9200余节,惠及众多青少儿,使1200余户低收入家庭切实受益,切实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习得”到“能力转化”再到“价值实现”的成长跨越。凭借扎实的实践成果与突出的社会价值,学院学生实践团队多次斩获省级、校级荣誉:“星火智慧助老”团队获评湖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编程点亮童心”项目荣获长沙学院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12名学生先后被评为省、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AI智创课堂”2025年获评第十九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公益行动奖”。

铸造能力内核,打造四维架构

体系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与发展趋势,以“计算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计算机系统能力、信创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四维协同、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聚焦计算思维,构建逻辑驱动的课程体系。聚焦计算思维,依托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室,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推行“项目链”教学,定期举办“算法挑战赛”,赛题贴近社会需求,要求学生完成从建模到代码实现的全流程,通过以赛代练,真题实做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近三年学生获蓝桥杯国家级奖项68项。

提升数学思维,打造量化分析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构建“课程-竞赛-科研”模式,在相关课程植入企业案例,老师带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真实项目,其相关成果被企业用于精准营销系统优化。

数学建模团队依托省级基地,近三年获全国建模竞赛国家级奖项9项,2023年团队的“地铁客流预测成果”获省教学成果奖。

开设“数学+计算机”交叉创新工作坊,2024年推出的“密码学中的数论应用”系列讲座让参与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竞赛中获得金奖,实现零的突破。

强化系统认知,搭建全面贯通的实践平台。计算机组成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配备充足设备支撑全流程实验,“岳麓一号”教学CPU项目成果——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的16位指令集架构,用于自编教材。

推行“双导师制”,综合实训阶段,项目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生参与开源项目,2024年优化补丁获被OpenHarmony 4.0版本采纳,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开源软件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深化信创实践,建立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与长城科技、中国电子等信创头部企业头部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与麒麟软件(长沙)有限公司共建信创联合实验室。学生直接参与到国产系统开发与政务云适配项目中,完成128个政务应用的麒麟系统迁移测试,相关成果获湖南省信创产业发展中心通报表扬;学生参与“电力行业信创终端安全防护系统”项目已在湖南电网部分变电站试点部署。

锚定竞赛抓手,立足赛训融合

实践赋能信创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赛训赋能”的信创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组将竞赛内容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案例库、实践平台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开发。学生通过解决竞赛中的实际问题来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形成“教、学、赛、创”良性循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来 源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 审 | 徐君玲

二 审 | 董   牮

三 审 | 徐远超

↓↓往 期 精 彩↓↓

长大人的中秋,有点“yuan”‼️

凝心聚力,迎评促建‼️校史校情应知应会(上)

精彩‼️是谁的假期游记?

凝心聚力,迎评促建‼️高等教育相关名词

来源:长沙学院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