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爆火音乐课到乡土管乐队:宁乡教育“五个一”工程的活力密码
2025-10-23 15:17:49 字号:

从爆火音乐课到乡土管乐队:宁乡教育“五个一”工程的活力密码

尹碧文老师的音乐课在网上圈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2305班!到!一起来!唱歌!”节奏响起,眼神交汇。宁乡市清水湖实验小学2305班的教室里,24岁的音乐教师尹碧文指尖在电子琴上跳跃,身体随着节拍律动。孩子们的小脸瞬间被点亮,他们用力拍手、跺脚,清脆的歌声和笑声几乎要掀翻屋顶。这堂被网友称为“秒变直播间”的音乐课视频,让这座中部小城的教育实践意外“出圈”。

几乎在同一时间,十几公里外的宁乡市云起实验小学,一支由乡村孩子组成的管乐团正进行着每周的常规排练。小号手鼓着腮帮子,圆号手微微侧身,长笛声部的手指灵活起落。两年前,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还不知管乐为何物,如今,他们已能熟练合奏《茉莉花》,两度登上宁乡市艺术比赛的舞台。

一堂“爆火”的日常课,一支“逆袭”的乡土乐队,看似偶然,实则同源。它们的背后,是宁乡市深入推进“五个一”培育工程掀起的一池春水。这项旨在引导每一位学生“写一笔好字、养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掌握一两项终身热爱的体育运动技能、掌握一两项劳动实践技能”的系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生态,让“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的育人愿景,照进现实。

“直播间”里的教育初心:用快乐占领心灵阵地

“哇!尹老师,今天又有什么新歌呀?”每当尹碧文抱着电子琴走进教室,总会被孩子们热情地围住。他的音乐课没有正襟危坐,取而代之的是律动、互动和创编。

“我发现用传统方式上课,孩子们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一次即兴的课堂火花,成为了转折点。”尹碧文老师向记者道出了他创新教学的初衷。“我即兴用一段音乐表扬一个孩子,感觉全班孩子眼睛都亮了,身子也坐得笔直。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让我尝试将曲调结合孩子的故事、生活编进歌词,用即兴创编的方式,孩子们的兴奋点被点燃了,就喜欢上了我的音乐课。”

这堂课的意外走红,带给这位年轻教师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在网上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说实话我是挺意外的。这份热度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鞭策。”他笃定地表示,“今后我会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坚守初心,继续沉淀,努力让更多孩子真正爱上音乐、享受学习。”

在清水湖实验小学校长黄海娟看来,尹碧文的课堂正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小尹老师的音乐课堂是我校推进‘五个一’培育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黄海娟介绍,“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办一所有光芒的学校,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云起实验小学管乐团的孩子们在排练。

“云朵课程”下的自信蜕变:从怯懦躲闪到拥抱舞台

与清水湖实验小学的“时尚感”不同,云起实验小学的故事,则是一场关乎乡村孩子自信蜕变的教育实践。

校长鲁平的脑海里,刻着两个相隔五年的画面,对比鲜明得令人动容。“五年前我刚到云起,在一次‘爱的抱抱’活动中,孩子们眼神躲闪,小手攥着衣角,最终只有零星几个孩子怯生生地走上前来。”而五年后的同款活动,场景彻底逆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涌过来,抱着老师,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还主动拉着我分享班级里的趣事。”

这种从内向到开朗的巨变,源于学校为农村学子精心打造的“云朵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克服困难,开设了16类个性化课程,并构建了以“四礼五节”为核心的大型活动课程体系。用鲁平校长的话说,就是要“为每一位农村学子搭建展现自我、各展其美的广阔舞台”。

管乐团的成长,是最艰辛也最璀璨的缩影。在一所新建的乡村学校组建一支需要大量昂贵乐器、专业指导和时间投入的管乐团,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真的很难。”负责乐团训练的周波老师坦言,“乐器采购、师资聘请、训练时间的保证,每一个都是坎。但学校认定,这是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再难也要坚持。”

云起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登台演出。

两年磨一剑,当这群曾经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泥娃娃”,第一次穿着笔挺的演出服,在聚光灯下奏出完整乐章时,许多在场老师湿了眼眶。如今,他们已是宁乡市艺术展演中的“常客”。同样闪耀的,还有带着纯净歌声站上长沙市少年宫音乐厅的“小云朵合唱团”,以及技艺精湛、在跳绳赛场上独树一帜的跳绳队。

系统赋能:区域统筹下的百花齐放

一堂“爆火”的音乐课,一支“逆袭”的乡村管乐队,其背后是宁乡市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特色探索相结合的成果。各区域中心学校根据市教育局“五个一”培育工程的总体方案,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推进路径。

玉潭街道中心小学谢建明老师在教书法课。

写好字,传承文化基因。在宁乡,书法不仅是课程,更是文化传承。各校掀起了一股书法潮,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谢建明老师的引领下将练字融入日常,“沐风”教师书法社团汇聚学员250余人,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教师现场书法比赛。学庵小学则推出“校长书法课”,三至六年级学生由校长亲授,在一笔一画中感受汉字之美。明德蓝月谷学校将书写设为艺术必修课,每日安排15分钟“全校静心练字时间”,自主研发一至九年级硬笔书法教程,并按学段开设毛笔书法社团。

合安小学经典阅读活动。

爱阅读,点亮精神世界。阅读,正成为宁乡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各校异彩纷呈,如城郊街道中心小学校长张俊推动“整本书阅读”,举办公益直播与家长读书会;合安小学将神话阅读融入课程,手抄报、讲故事、知识竞赛等活动参与率达100%;白马桥中学则推出“校园阅读广播”,鼓励学生录制心仪段落。一名学生因深情朗读《朝花夕拾》片段,被师生亲切称为“白马桥小朗读者”。

紫金中学将花鼓戏引入课堂。

学艺术,唤醒审美潜能。艺术教育在宁乡遍地开花。紫金中学将花鼓戏引入课堂,东湖塘镇麻山小学传承麻山锣鼓,两校实现全年常态化开课。金砺小学校本形体课分年级开展“民族舞”“曳步舞”教学,实现“人人能舞”,舞蹈节目多次获得宁乡市艺术展演特等奖与长沙市一等奖。

正农小学张波老师每天带着孩子们挑战五公里。

强体魄,锻造健康身心。体育不仅是锻炼,更是人格教育。全市构建起小、初、高一体化的体育培养体系,宁乡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滔在今年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以“无奋斗不宁乡,无教育不未来,无体育不教育,无强度不体育”的号召,为校园体育注入强劲动力。宁乡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统筹全市校园足球训练和比赛,“小乡超”足球赛覆盖全学段,600余场比赛点燃运动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宁乡足球队,代表湖南省挺进“村超”全国总决赛八强。正农小学的跑操气氛浓厚,张波老师每天带着孩子们挑战五公里。他们跑出了活力与健康,更跑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宁乡市实验中学的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浇菜。

会劳动,创造真实价值。劳动教育在宁乡落地有声。城北中学非遗实践课堂匠心独运,从大漆扇、漂漆花瓶、油纸伞到绒花、螺钿饰品、剪纸云肩等,学生亲手将传统之美融入生活。虎山特殊教育学校的“蜗牛之光”工艺品经营部,帮助特殊孩子掌握技能、实现价值。实验中学开辟了规模可观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别开生面地体验班级野炊的乐趣,于烟火气中领悟协作与创造的真谛。

明德蓝月谷学校运动会开幕式。

顶层布局: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融合”

这些散落在宁乡各处的生动实践,共同汇聚成区域教育改革的强劲脉搏。面对已取得的成果,宁乡教育的掌舵者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与前瞻的布局。

宁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个一’培育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用积极、健康、有益的好习惯,去主动占领学生的时间和心灵阵地。系统构建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围绕五大维度,宁乡已构建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建成34所全国足球特色校,3个省级劳动教育基地、31个市级实践营地,成立了“市青少年健康管理中心”,系统性构建了“个十百千万全”心育工程。

城北中学的学子们展示非遗实践作品。

对于未来,宁乡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融合”,持续推进“五个一”培育工程,努力打造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宁乡样板。这意味着,工作的重心将从规模的扩张、硬件的建设,深化为内涵的提升、质量的升华,让“五个一”的真正精神内核与每一所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实现更深度的绑定与融合。

网络热度终会过去,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

当教育的评价体系变得多元,当校园里充满歌声、运动汗水、书画墨香和泥土气息时,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完整的、蓬勃的、充满创造力的人格,便在其中悄然生长。这远不止于一堂“网红课”的热烈或一支管乐队的荣光,它更像一粒深埋的种子,积蓄着破土的力量,指向一片更为坚实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