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育见·新专业|湖南科技大学:“技术+文化”双向赋能,培养中国故事的“数智传声者”
2025-10-21 16:32:23 字号:

育见·新专业|湖南科技大学:“技术+文化”双向赋能,培养中国故事的“数智传声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通讯员 曾美烨 谢欣妍 实习生 周子怡 湘潭报道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今天,能够同时掌握智能技术与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关键力量。2025年秋季,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面向全校大二、大三学生推出一年制微专业“国际数智传播与跨文化沟通”。首批31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正在这里学习如何利用数智工具讲述中国故事。

搭建桥梁:破解“技术”与“文化”的二元困境

“许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水土不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微专业负责人王超群指出,“懂技术的人不一定懂跨文化沟通,而精通语言文化的学生又可能对数字工具感到陌生。”

解决这一矛盾,正是“国际数智传播与跨文化沟通”微专业设立的初心。该专业不改变学生主修专业,而是采用“6门课共12学分”的一年制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专业+”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跨界能力。

教研组老师们正在进行教学研讨会。

拓荒之路:从“工具导向”到“文技相融”的关键转型

作为首批“拓荒者”,王超群和团队面临“无前例可循”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数智技术”与“跨文化沟通”深度融合,而非简单拼接。

“最初,我们在专业名称上就产生了分歧——是叫‘数智国际传播’还是‘国际数智传播’?”王超群回忆,早期专业设计倾向于“技术主导”,课程重点放在工具操作上,但团队很快发现,这样培养的学生“即使学会生成内容,也常因文化隔阂而踩雷”。

一场关键的“设计转向”由此开启。团队进行多轮研讨,引入企业导师和真实案例,将课程核心从“掌握工具操作”转为“以文化驾驭工具”。如今,微专业每门课程的期末考核都是综合实战项目,例如《文化产业数智化国际营销实务》的“文化出海关”项目,学生需为中国非遗产品、地方文旅资源或国风游戏制定面向特定海外市场的全案策略。

课程创新:“模块化教学+实时案例”的“动态课堂”

面对数智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专业构建了“模块化课程+实时更新内容”机制,以保证教学内容不脱离实际。

“我们没有固定教材,课程核心是一个个‘前沿模块’。”王超群介绍,本月课堂可能聚焦“国风手游在东南亚的TikTok引爆策略”,下月就切换为“非遗工艺展在巴黎的数字化推广”。

为确保学生能够始终接触到真问题、新挑战,专业还与湖南国际传播中心、跨境电商企业共建了“案例即时共享通道”。

微专业负责人王超群参加全国性行业会议。

核心竞争力:既要“扎根”,也要“破圈”

微专业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如何为其塑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对此,王超群提出,学生首先需要熟练掌握数据爬取与分析方法、AIGC内容生成等核心数智技能,进行专业“扎根”;同时必须打破微专业与原主修专业之间的知识壁垒,让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实现“破圈”。她举例,“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除了写代码与使用设计软件,还要思考如何利用跨文化视角和数字工具为其熟悉的智能设备撰写国际版技术文档与品牌故事。”

王超群希望在学生毕业时,能够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的“桥梁型专家”,“比工程师更懂沟通,比沟通专家更懂技术”,在跨文化团队中充当“翻译官”与“粘合剂”。

面对首届学生仅有31人且其中文科生居多的情况,王超群思路清晰:“我们并不追求规模,而是致力于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枢纽’。”

下一步,团队将主动对接湖南本土的出海企业、文旅地标,将“湘绣出海”“工程机械品牌国际化”等真实课题引入课堂。“我们的目标是为湖南培养‘带泥土芬芳’的国际化人才,让他们成为推动‘湘品出海’的青春力量。”王超群说。

对于未来加入团队的新教师,王超群希望他们既是“造桥者”,也是“探险家”:牢记培养“连接”型人才的专业灵魂,秉持“实战即课堂”的教学理念,坚守“文化同理心”的教育底线,同时在教学场景、评价体系、合作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我们要构建的不是完美终点,而是一个能持续进化、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周子怡 曾美烨 谢欣妍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