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素梅作主题演讲。
红网时刻新闻5月18日讯(记者 蔡娟 潇湘晨报记者 金剑)5月18日,“书香润美 阅启成长”湖南省第三届大中小学阅读教育论坛(美育专题)在长沙举行。本届论坛聚焦美育与阅读融合,国内著名教育、美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索阅读与美育融合新路径。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素梅博士受邀发表主题演讲《“阅读审美”共促健康幸福人生》,从“身心健康”“人生幸福”“阅读审美”三大维度,系统阐释教育如何为个体与社会赋能。
于素梅强调,身心健康是优质生活之根,人生幸福是发展贡献之本,阅读审美促健康幸福之人。“路在脚下,从五育融合到阅读审美,教育终将让每个生命向美而生,向幸福而行。”
科学认知健康,拒绝“运动万能论”
“健康应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交给医生。”于素梅表示,身心健康是优质生活之根。她直言,当前教育中“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失衡现状。她强调,健康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需多维度维护:“饮食均衡、睡眠充足、运动科学、情绪乐观,缺一不可。”
针对学生健康问题,她援引调研数据警示:“初中生每日睡眠达标的仅4%,小学生仅40%,睡眠不足将直接威胁身心发展。”对于“运动万能论”,她以体育人身份反思:“生命在于科学合理的运动,盲目锻炼可能适得其反。有人跑步强身,有人跑步伤膝,关键在‘适合’。”她呼吁教育者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责任意识:“从被动锻炼转向主动规划,让健康成为一生的自觉。”
教育需因材施教,追求“有差异的公平”
“幸福是发展与贡献的统一,教育要为这一目标筑基。”于素梅提出,人生幸福是发展贡献之本,“幸福不仅是物质满足,更是合理需求被满足的动态过程。”她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纲,强调教育需构建高质量体系:“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让德、智、体、美、劳渗透教学全链条。”
针对教育公平,于素梅提出新解:“公平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差异的公平’。教育应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孩子感知幸福。”她举例“幸福校园”实践:“有的学生因体育特长自信,有的因艺术创作找到价值——教育要提供多元路径,让发展自我、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成为幸福源泉。”
跨学科融合唤醒生命力
“阅读审美促健康幸福之人。阅读审美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与作者情感共鸣、唤醒内在生命力的过程。”于素梅将美育视为健康与幸福的精神纽带。
演讲中,于素梅以“学科美育”为例,倡导打破学科壁垒:“数学有逻辑美,语文有文字美,科学有探索美——教师需挖掘学科中的美育元素,让学生在知识中感受美、创造美。”
她特别提到国家“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意义:“某校将《诗经》阅读与绘画、音乐结合,学生不仅读懂诗意,更用艺术表达对‘美’的理解。这种跨学科融合,让阅读从输入升华为输出,从知识积累转化为生命力滋养。”对于审美教育,她总结道:“审美是感知美好的能力,更是感悟幸福的途径。践行阅读审美,能发现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让生命绚丽多彩。”
“教育的一切之本在育人。阅读审美滋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健康的心灵与幸福的能力。”演讲尾声,于素梅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行动:家庭营造书香氛围,学校创新美育课程,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共同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态。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金剑
编辑:曾小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