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理念旧、场所小、资源缺的县域城区小规模学校探索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益阳市南县第三完全小学以全国中小学科学实验校建设为抓手,课程、资源、活动三管齐下,打造科学教育特色。
一、建机制、强师资,形成全校整体合力。学校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定期召集教师开展业务学习与交流研讨;大力引进优秀科学教育人才,组建科学教育导师团,构建科学教育教师成长体系,通过家校社协作、校企联盟,聘请校外辅导员全面指导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县域兄弟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者踊跃加盟;科学教师与实验员坚守教学一线,统筹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为科技辅导员。积极参与“湖南省新课标理念下之‘四维高阶’体系构建教改研讨培训会”“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调研工作汇报及湖南科技大学观摩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人人会科普,在此基础上,本学期学校成功承办湖南省第二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研讨”活动,将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县教育同仁,为区域科学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打造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创新实验室、科学活动园(微型智慧农场)等一系列科学教育空间,为科学教学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抓课程、巧衔接,实现多学科融合引领。结合自身校情,以“三级课程”为抓手,一是实施基础课程,实现科学教育“普及化”。开足开齐科学课程,增加实验课比例,上好第一课堂。此外,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形成“问题导学型”科学赋能课堂模式。构建校本实施科学课程螺旋体系:低段“科学+思维”科创启蒙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中高段“科学+创造”探究实践课程。所以我们一、二、三年级开设机器人课程,注重兴趣培养,四、五年级开设编程课,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进阶训练与创造性表达能力的提升。二是实施拓展课程,实现科学教育“个性化”。以“多彩科学社团+高品质科学活动+课后服务科学课程”的立体多维拓展课程,成立机器人、无人机等课后兴趣社团,每年举办科技节等活动,定期开展参观流动科技馆等科普进校园活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让学生用头脑赛跑,用双手说话。比如:我们四、五年级成立了科学探究社团,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精心挑选一系列既有趣味性又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探究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探索研究课程,实现科学教育“跨学科化”。坚持素养导向,实现跨学科主题引领;紧密勾连生活,呈现项目化学习成果。比如南县有稻虾米、小龙虾养殖、湿地公园环境调研保护等丰富的本土资源素材,我们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孩子们身边出发,针对不同学段精心设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科学课程。现在在校园内建设稻虾龟趣园微型活动园,学生们在这里初步学习如何通过综合运用观察、观测、体验、饲养、种植等多种方式,了解生态系统的奥秘与特色农业的科学原理。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间进行科学观察与探究,去认识随着我们神舟十六号上了太空的南县稻虾米,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科学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他们能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文化认同。从学科独立转向跨界融合,发展学生综合创新思维,通过跨多学科融合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复合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引资源、拓阵地,促进校内外资源共享。学校积极与校外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企事业单位携手联动,多次邀专家入校,张若民老师携专利产品助力,今年十一月张若民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玩瓶学科学,乐在创新中”为主题的科学素养提升活动。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到基地研学,这是我们的孩子在南县龟趣园进行研学活动,孩子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学习关于龟类生态、习性及保护知识的每一个细节。这是在稻梦田园进行研学,在这里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关于水稻的一生,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此科学教研组计划在来年结合县域特色“稻虾共生”开展主题为《稻香虾语:探寻生态共生的奥秘》的项目化学习。这是带领学生在南县一中科创中心、南县职业中专进行精品科普研学,两所学校将多个科技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坊开放给小学生们参观,展示了一系列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科技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机器人、编程游戏、环保创意等多个领域,每一件都闪耀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这几次研学活动让小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科技,了解了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方法,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梦想的种子。
四、搭平台、促发展,提高科学教育工作深度广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活动及比赛,并斩获诸多奖项。明天我们的孩子就将去长沙参加湖南省2024年青少年创新实践大赛。
学校举办“南县第三完全小学首届科学实验操作考核”。已连续举办三届科技节,每一届的科技节都精彩纷呈,本届科技节持续了两周时间,大家请看vcr。除了举办大型活动之外,学校打开常态化教育链接通道,利用公众号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开辟了指尖科普栏目:学生们也摇身一变,从知识的汲取者成为传播者,踊跃投稿分享自己的小发现、小实验,有的孩子细致记录在家乡田野观察的心得与收获,有的孩子以视频形式展示自己的科学小制作与小实验,图文并茂,生动又鲜活,这一栏目成为线上科学盛会,现在我们发现孩子们会就地取材研究改造身边的物体,尝试制作家里常用工具模型,浓厚的兴趣已从校园延伸至生活每个角落,化为探索实践的无限动力。
此外,我们实施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学校将学生在校课堂表现、科学核心素养能力提升、活动进行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结果导向上反向助推师生及家长注重科学教育。
南县第三完小是一所老学校,在资源配备上与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教学仪器不够先进、课程资源不够便捷、前沿科技知识的设计较为滞后,但我们50年代建校至今,积累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和人文底蕴,我们的教师长期扎根在此,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更贴心更具针对性的科学教育引导。在科学教育的征程中,我们将全力以赴地探寻自身内在的能量,为我们的农村孩子打造一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科学教育天地。
作者简介
曾可欣,现任益阳市南县第三完全小学教导主任,从事教育工作五年来始终秉持"以爱育心,以智启真"的教育初心,致力于构建优质科学教育体系。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曾可欣
编辑:范典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