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媒时代的到来。智能网络终端不仅是信息分发接收终端,也是人机互动、协同、陪伴的能动主体,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信息传播、交流交往的新场域。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认知方式和实践形式,这对大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和智能媒介使用的活跃群体,是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对象。智媒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要求,也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网络文明是新时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网络素养是适应智能传播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青年网民群体掌握各项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青年学生作为青年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在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智媒时代,随着新媒介技术加速迭代发展和普遍广泛应用,青年学生在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社会交往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对社会、人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看法也逐渐发生深刻变化。智能媒介信息深深嵌入并形塑着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面对海量信息云集、观点市场繁杂、个性化内容推送,青年学生能否在算法驱动下的网络信息洪流中有效地接触、选择、使用、传播媒介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关涉单一的媒介使用层面,更关涉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公共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因此,智媒时代聚焦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充分发挥智媒赋能对促进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正向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培育网络社会责任感,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参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构筑良好网络生态的必然之举。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然要求。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方阵和前沿阵地。智媒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载体智能化、内容集群化,大众正处于一个被各种智能媒介、算法推荐所裹挟的信息社会,智能媒介信息影响着人们对所处社会、时代的认知,建构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与数据和算法驱动的黑箱传播逻辑塑造了新的传播生态,这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的外源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传播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信息阅读行为、学习交往行为、娱乐消遣行为等。一些网络媒介平台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算法推荐和受众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向青年学生精准推送“佛系”“躺平”“饭圈”等不良信息,使得部分青年学生接受的传播内容不断被圈层化和同质化,其中不乏暗含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对加强青年学生个体发展的主体性和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引领力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智媒时代,高校要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智能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辨反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认识、参与、使用媒介,在智能网络空间交往和实践中保持理性分析和判断,这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
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着力之点。媒介是信息的集成体,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广阔、最现实的平台。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甚至成为生活的基础。智媒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变革,革新了青年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叙事方式和社会交往互动的在场形式,深刻影响着他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认知、知识结构、行为心理等方面具有强大持续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扎实做好智媒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立足互联网新阵地、新平台,掌握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利用贴近青年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化的主流议题设置,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正面信息的传播和推送,运用智能数字化场景、传播符号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高校要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热点话题、重要问题不缺位,在与青年学生进行精准交流互动中强化教育引导,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及率和有效性。同时,高校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在智媒时代的话语体系和话语符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和思想认知水平,建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协同呈现的智能叙事格局,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具体感知的存在,用新技术赋能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引导青年学生有效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有效实现网络空间的共识凝聚和价值引领,着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