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的汇聚之地,也是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实验区。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既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起到推动作用,也能赋予其学校教育以独特的魅力。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勇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责,对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选择。
弘扬传统,教育先行。学校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在“融”上下功夫。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整体设计。学校层面应当强化总体设计,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尊重教学规律,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等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纳入学校的评估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影像、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深奥的内容化难为易,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参与度。高等教育还要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已有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和高度整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建筑、园林设计和雕塑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在校园中建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馆、陈列馆、体验基地等文化设施,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校园中楼宇、道路、广场的命名,公共场所的宣传标语以及校歌校训中,也可以注入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让学生随时徜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教师素养提升。师资力量是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保证。应选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高修养的教师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为其提供多种渠道的学习深造机会,如参加研讨会、培训班等。鼓励教师在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力争成为研究型教师。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