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新兴专业如同破土的新芽,承载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今年教师节,我们走进高校新设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话首批“拓荒者”教师。这些教育先锋既是专业建设的奠基人,也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9月10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育见·新专业》专题报道,看他们如何应对“无前例可循”的挑战,为学生上好第一堂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长沙报道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深刻重塑了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为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运而生,长沙学院也于今年开设了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聚焦于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数据分析与数字营销等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在政府部门及地市企事业单位、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与新媒体公司从事网络与新媒体项目策划、信息采编、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工作。
长沙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带头人向志强。
“新专业没有成熟模板可循,每一步都是探索,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沙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带头人向志强介绍,团队以行业调研为基础,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和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经验,搭建了“理论+实践+项目”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但在与企业深入交流后,团队发现实践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摒弃前期偏重理论教学的专业建设模式,果断重构课程,引入“工作室制”和“真实项目进课堂”模式,并与本地媒体、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学校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合作的数据新闻项目中,学生全程参与数据抓取与可视化、内容发布等环节,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反向推动了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这种‘边教学边调研’的方式,让我们更贴近真实需求。”向志强说。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更具弹性和不可替代性?向志强指出,大一阶段,学生应建立起“技术为用、内容为本、用户为中心”的专业认知,明确“新媒体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方式和传播生态”。到大四毕业时,他希望学生能具备三大区别于传统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多平台内容创作与运营能力,能高效输出图文、视频、数据等多种形态内容;二是数据驱动决策能力,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传播策略;三是跨领域协作与快速学习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
在新媒体行业,“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当前行业的变化速度,早已远超教材更新周期。如何让专业设计更具“未来适应性”,让学生毕业后能持续适应行业变化,是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团队一方面推行“模块化课程设计”,设立“前沿专题”模块,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平台、新案例;另一方面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学生学到的都是“最新、最实用”的知识,避免知识滞后。
在向志强看来,知识层面的更新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即信息整合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就像‘通用钥匙’,不受具体技术或平台限制,能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持续适应甚至引领变化。”他解释道。
“教育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未来。”作为首批任教教师,面对全新的教学体系,向志强希望自己能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迭代教学内容与方法,“保持开放,勇于试错,与学生一起拔节成长”。
同时,向志强也希望未来的新教师能够立足专业之本,传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上始终保持“与行业同频”。他还鼓励新教师大胆创新,在教学中融入更多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应用;推动跨学科融合,探索与设计、计算机、社会学等专业的合作项目;重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项目性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愿老师们保持热情,敢于突破,与学生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媒介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周子怡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