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中南大学支教团奔赴夏塔,探寻文旅与教育的共建之路
2025-08-07 17:53:37 字号:

94e08bee6bd2c09b4e50156b94c1ddb.jpg

新疆昭苏夏塔景区,中南大学支教团调研景区新业态。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帕提玛·柯孜尔亚  李子祎  艾麦尔 康启宁 白成莉  新疆报道

七月的夏塔古道,冰川融水与牧歌交织。中南大学支教团于7月26日、7月27日深入新疆昭苏夏塔景区,不同于传统支教的课堂场景,队员们以“文旅调研+志愿服务+教育观察”的多维视角,在冰川与草原的交织处,寻找边疆文旅发展与乡土教育的共生脉络,为边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视角。

商户的民生温情:账本旁孩童笑靥甜

支教团走访景区内十余家商户发现,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当地旅游生态呈现传统牧区经济与现代文旅业态深度融合的特征。通过牧民转型、业态创新与文化赋能,景区正形成“传统保底蕴、新兴增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随着夏塔古道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推进,景区新兴业态加速涌现。低空飞行、温泉疗愈、徒步露营等体验项目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亮点;部分商户联合景区推出“古道夏塔”主题文创产品,将历史文化IP转化为实体商品。

此外,在此次天马文化旅游节的节庆活动带动了音乐节、民俗运动会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夜间经济与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产业链。

c9e3514ce53468ce78dd3fa2b33bb63.jpg

夏塔古道国家森林公园。

走访途中,支教团意外撞见熟面孔——学生叶斯哈提正跟着妈妈守在景区入口的小摊旁,小罐里装满了刚挤的骆驼奶。

“叔叔阿姨,新鲜骆驼奶,10块一罐!”吆喝带着稚气。妈妈笑着补充:“旺季游客多,一天能卖10斤,连本带利能有700元左右,刨去草料钱,纯利差不多300元。”这小小的摊位,是全家旺季主要的收入来源。

随后,支教团走进不远处一家饭店。老板擦着桌子聊起营生:景区按平方收租,统一每平方米每年350元,“小店成本近2万。旺季时一天能赚3000-4000元,利润三成多,但定价得按健康管理局的规矩来;到了淡季,天天交租不赚钱,只能靠种麦子、放牛羊补窟窿。”

淡季“不开张也得交租”的压力,倒逼商户拓展“旅游季外种地、放牧”的多元生计。这些账本不仅记录收入,更折射出政策温度:统一租金、规范定价等举措,既保障游客权益,也为商户划定“生存底线”。

商户普遍反映,景区推行的“统一价格体系+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也同样有效避免了相似化商品的恶性竞争 。

家长的教育期待:希望越来越多孩子考上大学

作为支教团,队员们在关注经济发展时,总会多问几句孩子的上学情况——支教团采访了一名在75团工作的初中数学老师,当我们咨询当地学生的升学情况时,他说:“夏塔周边农牧民子女多在昭苏县城或‘75团’学校就读,天山乡小学9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

该名教师在寒暑假期间的副业是协助家人经营饭店,在饭店老板擦灶台的间隙,他的话里少了些焦虑,多了份踏实,“孩子懂事,手机放桌上他眼皮都不抬,自己有间小卧室,放学就钻进去写作业。”

微信图片_20250731120538.jpg

中南大学支教团正在采访协助家人开饭店的数学老师。 阿依祖合拉/图

调研还发现,天山乡孩子普遍“数感好、英语发音准”,但升学通道的限制、家庭教育资源的薄弱,仍是横在他们面前的挑战。

商户坦言,景区发展让更多家庭重视教育,“现在乡里孩子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有的还回景区做了讲解员”。

这场调研让支教团的教育方案有了更精准的锚点:队员们计划将“文旅体验”与课后辅导结合,并准备结合景点旅游资源开发“夏塔故事数学建模”“古道英语情景对话”等特色课程,既呼应孩子们突出的数感与语言优势,也通过沉浸式教学弥补家庭教育中文化资源的不足。并且针对“兵团学生升学限制”等政策细节,团队正联系当地教育部门梳理报考路径,争取为打通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源于账本与灶台边的观察,正让支教从知识传递走向对边疆教育生态的系统性思考——当冰川融水滋养草原时,教育的星火也在试图照亮孩子们走出大山与扎根乡土的双向道路。

志愿者的亲身体验:以青年智慧助力景区绽放新光彩

中南大学支教团协助景区开展为期两天的志愿服务,景区旺季日均接待超 5000 人次,支教团响应号召,组建6人志愿服务队,在三个战场诠释青春担当:在停车场时,志愿者们展开“攻坚战”:车流饱和,队员们化身 “人形导航”,2 小时疏导 300 余辆车有序停放,化解 “拥堵焦虑”;在人流量大的景点处,为游客讲述简易导览图,协助百余人快速定位徒步入口、观景台,让“迷路”变“顺路”;在景区森林,深入林区巡查,劝阻吸烟行为二十余起,用脚步丈量防火带,守护冰川下的绿意。

e90c75def19107a4ea717f11efc3750.jpg

中南大学支教团组成志愿服务队,在帮助游客的同时探访游客景区体验。

“不管对接哪个部门,都只派 7 人。”景区精准用人的治理智慧,让队员们读懂 “小力量也能拧成大担当”。

志愿服务间隙,队员们踏入夏塔深处:木扎尔特冰川泛着幽蓝,云杉林随山风起伏,溪流裹挟融雪奔腾 —— 这份美,让队员们震撼,也更懂护林员“每日 10 公里巡山”的坚守,明白“禁止吸烟” 背后,是对这片土地最质朴的敬畏。

“我们在劝阻吸烟时,一句‘一根烟头可能毁掉三代人的家园’,比任何宣讲都有力量。”

在走访中与亲身感受中,中南大学支教团队发现两大发展瓶颈:一是旺季瞬时客流与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矛盾,景区部分路段存在停车难问题;二是文旅产品同质化,缺乏深度体验项目。

同时,支教团还整理出游客的对景区的意见,比如将军桥骑马区“马少人多” ,候骑游客直言 “马匹离人行道太近,扬尘扑得人睁不开眼”;自驾车票每日限额紧俏,超三成受访者因 “抢不到票” 被迫转乘区间车,行程灵活性大打折扣;草甸间垃圾桶间距动辄逾千米,垃圾散落让冰川脚下的纯净景致蒙尘。

志愿者在指引栈道、标注公厕的过程中,更敏锐捕捉到森林区的隐忧 —— 偶有游客吸烟的画面,与夏塔国家级森林公园 “草木易燃” 的生态特质形成刺眼对照。

e9e0936a6345a5aa921069fb10e5703.jpg

中南大学支教团组成志愿服务队,在帮助游客的同时探访游客景区体验。

这些藏在“景色绝美”“票价合理”赞誉背后的细碎诉求,既勾勒出景区提质的现实切口,也为文旅服务的精耕细作提出更精细化的要求。

“夏塔的美,同样藏在商户的账本里,也藏在孩子的作业本里。” 队长易磊感慨,这场实践让支教团明白:边疆发展,是文旅烟火与教育希望的双向奔赴,而青春,正该在这样的奔赴中闪光。

未来,中南大学支教团队将持续关注夏塔景区发展,以青年智慧助力“丝路明珠”绽放新光彩。

微信图片_20250731150116.jpg

中南大学支教团两天志愿服务合照。

来源:红网

作者:帕提玛·柯孜尔亚

编辑:汪衡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