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玉雪
2025年7月4日,坐上大巴,我同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一起走进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轻抚这里的苗绣作品,我读懂了苗绣是绣绷上慢慢显形的蝴蝶,是指尖被针尖轻吻的微痛,是阿婆说 “线要顺着心思走” 时眼里的光。那些交错的针脚里,藏着比文字更鲜活的乡土密码。
在调研之余,我还跟随老师一起前往当地的苗绣基地,一起去体验一把苗绣的奥秘。去往苗绣基地的路上,太阳火辣辣的,照得沿途荷花池里的荷花都弯起了腰,可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甚至加快了脚步,想要快点当一回 “绣娘”。
到了苗绣基地之后,我们选择 “小熊猫挂件” 作为这次的体验对象,上面的图案还是阿婆们绣的,我们只要完成烧边、填充、缝合等工作即可。听着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光是第一个步骤 —— 烧边(也就是将阿婆们绣好的图案沿着缝线的边缘将杂线部分烧掉)就已经难住我了。我将熊猫图案放在烛火上,迟迟下不去手,一方面怕手抖烧到图案,另一方面又怕下手太轻,没有将杂线烧均匀。于是我便寻求传承人阿姐的帮助,只见阿姐三下五除二就烧好了边,看来我还是要多练啊!
苗绣传承人阿姐教灯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制作苗绣作品。 李洺思 供图
接下来,就是填充与缝合工作了。阿姐教了我缝合的方法,一开始,我穿不进去线,在胡茗同学的帮助下,线也乖乖 “束手就擒” 了。于是,我便自己进行了接下来的缝合工作。在快要缝合完成时,阿姐给了我一些棉花和艾草粉,让我把这些填充进去,再把最后的边缝合完整,就算是完成了。按照阿姐教我的做,成为了第一个完成小熊猫挂件的学员。
灯塔志愿服务团志愿者完成的苗绣作品。 尚玉雪 供图
看着手里的 “小熊猫挂件”,心想:这么好看的苗绣,也要让我身边更多的朋友看到。“阿姐,我可以带一些材料,回去自己缝合填充吗?” 阿姐回答:“这样不行,我们必须要保证从这个苗绣基地出去的苗绣作品都得是完整的!” 从阿姐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苗绣传承人对苗绣作品严谨的态度。
灯塔志愿服务团与苗绣基地人员的大合照。 赵余美 供图
指尖摩挲着小熊猫挂件上凹凸的绣纹,恍惚间竟觉得那些五彩丝线在掌心流转成河。烛火里的迟疑、穿针时的窘迫、缝合时的笨拙,此刻都化作了对苗绣最生动的注解 —— 原来真正地美,从不是一蹴而就地光鲜,而是千万次重复里沉淀的虔诚。绣娘们坐在木窗前,把岁月绣成了图腾;传承人们站在时光里,把匠心酿成了永恒。她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接过祖辈的针线,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依然守着 “仔细、仔细、再仔细” 的箴言。这份坚守,无关喧嚣,只问初心;这份辛苦,不求闻达,只为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尚玉雪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