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衡师学子创新推普形式,让普通话学习“声”动有趣
2025-08-04 20:52:36 字号: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衡师学子创新推普形式,让普通话学习“声”动有趣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子威 城步报道

当方言遇上普通话舞台,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课堂在青山绿水间开演。近日,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金兴育禾,青苗向阳”乡村振兴推普实践服务团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金兴村创新推出“推普+剧场”实践体验活动。孩子们化身“语言小精灵”,用标准普通话演绎本土故事,在沉浸式表演中提升语言能力,感受文化魅力。

童话剧场:方言故事焕发普通话新声

在实践团成员的悉心指导下,一场充满童趣与活力的童话剧场活动拉开了帷幕。留守儿童们如同灵动的小天使,纷纷选择自己心仪的童话角色,用清脆的普通话演绎原创剧本《森林天气播报》。这个剧本可不简单,它巧妙地将城步民间传说与气象知识结合在一起,精心设置了太阳(热情)、乌云(低沉)、小鸟(活泼)、青蛙(憨厚)等角色。孩子们通过生动的情景对话,全身心地投入到普通话发音和表达的训练中。

我是热情的太阳!今天森林阳光灿烂!”10岁的苗家女孩小兰在扮演“小鸟”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那清脆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真的有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森林中穿梭。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台词发音,更是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和细腻的情绪表达,深入理解每一个词汇的含义。他们不再是机械地跟读,而是真正地与角色融为一体,将情感融入到每一句台词中,让语言学习从枯燥的“机械跟读”升级为充满感染力的“情感共鸣”。

在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能更好地诠释角色,反复琢磨每一个发音,每一次表情的变化。他们会因为一个发音不准确而互相纠正,会因为一个动作不够生动而一起讨论改进。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而且,通过表演,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小朋友上台演绎剧本内容。尹飞飞 摄

双语融合: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同步提升

实践团立足金兴村文旅特色,别出心裁地将苗乡自然风物、当地苗语习俗编入剧本。“乌云遮住太阳时,我们模仿爷爷讲古歌的语调;青蛙跳进荷花田时,加入苗语‘呱呱’的拟声词。”课程负责人介绍道。这种独特的“剧场模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既训练了孩子们的普通话表达,又让孩子们在表演中重新发现家乡文化之美。

当孩子们在舞台上模仿爷爷讲古歌的语调时,那悠扬的旋律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了古老的苗乡,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加入苗语拟声词,更是让整个表演充满了地域特色,让孩子们明白,普通话和家乡的方言、文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更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同步提升。

孩子们进行情景对话。左佑 摄

延伸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架设语言桥梁

此次“推普+剧场”活动是实践团继“推普+美食”“推普+亲情”后的又一创新实践。实践团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美育相结合,通过戏剧编排、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留守儿童语言表达潜能,同时激活本土文化资源。

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导游”,介绍金兴村。左佑 摄

实践团敏锐地意识到,普通话的普及与乡村美育、文化传承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孩子们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潜能被充分激发——他们需要记忆台词、理解角色、控制语调、配合表演,这些都是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活动后期,孩子们化身为“小小导游”,用练习过的普通话,自豪地向“游客”(由实践团成员扮演)介绍金兴村的风景名胜和苗家风情,这无疑是推普成果最生动的展示和应用。随着童话剧的欢声笑语在苗乡回荡,普通话的种子借剧场之力扎根童心。衡师学子用青春创意搭建的这座“语言剧场”,为乡村振兴注入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文化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李子威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