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湖南师大深入田野,将学识写在大地上
2025-08-09 15:52:18 字号: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丨湖南师大深入田野,将学识写在大地上

夏令营书法课程成果展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桃源耕梦·乡土育禾”暑期实践团队联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组队员参观“旱改水”现状。

红网时刻新闻8月8日讯(通讯员 颜木丁 汪俣)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桃源耕梦·乡土育禾”暑期实践团队联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在指导老师肖百容、文浩、丛杨带领下,依托“新蓝田经验”中的“一核四翼”中文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常德市桃源县、澧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支教与调研活动。

“一核四翼”人才培育机制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传道济世”的人才培育传统(“蓝田经验”),旨在化解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经典教育模式与OBE培育模式的“学用矛盾”。

其中,“一核”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根本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人才成长的根基;“四翼”包含学术表达能力、师范教学能力、媒介表达能力、创意表达能力,是基础文化素养的实践转化与延伸。二者交互融合,既夯实文化根基,又强化实践应用,助力培育学用结合的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

在支教与调研活动中,教师团队紧扣“一核”的文化根基内涵,以项目和调研为抓手夯实大学生“一核”素养。教师团队主持自然资源厅重大项目“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并孵化省级大学生大创项目“湖南‘四位一体’耕地保护工作创新经验研究”。

通过两大项目,组织30多名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湖湘耕地保护和湖湘耕地文化传承的现状。在澧县城头山遗址,6500年前的稻作文化展陈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桃源县木塘垸镇“旱改水”工程中,大学生们看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实景,发现了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力量;在桃源县漳江镇,大学生们震惊于《氾胜之书》中“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农作古法与现代土壤治理技术融合,创造了“石灰质+N”酸化耕地治理模式,把“桃花源里好耕田”的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这些具体真切的实地见闻,为大学课堂上的农耕诗词和耕地文化经典的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补充和见证,为“一核”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扎根生长的实践土壤。

围绕中文专业大学生“四翼能力”培育,团队同步进行多元探索:教师团队引导队员们将调研所得与学术思考深度融合,所形成的2篇专题论文和12篇调研报告,从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双重视角,梳理湖湘耕地文化的传承逻辑与保护路径,集中展现了学术表达能力的扎实提升。

此外,团队还精心策划了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夏令营,大学生们化身教师,为当地中小学生开设农耕诗词鉴赏、趣味书法、创意写作等课程,在互动教学中既厚植了孩子们的耕地保护意识,也让大学生的师范教学能力在乡土课堂得到了充分锤炼。

团队成员撰写的40余篇记录调研历程与耕地故事的新闻报道,通过农民日报、学习强国、红网、新湖南、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官网等各级媒体广泛传播,成为大学生们媒介表达能力的鲜活注脚。

团队主办的湖南省耕地保护和耕地文化传承优秀案例大赛,以丰厚奖励激发在校青年学子参与热情,鼓励参赛学生研读地方县志、农耕古籍等经典文献,将调研成果与文化创意表达能力相结合,共收到作品40余篇。

这一系列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了“新蓝田经验”引领下的耕地文化支教和调研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深化了对耕地文化的认知、在学用转化中锤炼了综合素养,更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提供了可鉴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颜木丁 汪俣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