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青春“拓”印自然,非遗“染”亮童趣
2025-08-19 17:14:08 字号:

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青春“拓”印自然,非遗“染”亮童趣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张婕霓 张红瑶 姜艳群 刘欣 衡阳报道

夏日的三塘,蝉鸣绿荫,生机盎然。近日,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走进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松山中学,为留守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拓染非遗体验。以布为纸,以草木为墨,孩子们在清脆的敲击声中,亲手触摸千年智慧,让非遗的种子在乡土悄然萌发。

活动伊始,实践团便为孩子们发放了观察自然的“钥匙”——放大镜。孩子们瞬间化身为小小探索家,雀跃着四散在校园一隅。“老师快看!这片叶子像不像藏了只小鸟?棕色的地方是它的头,褐色的条纹就是它尖尖的嘴巴!”童音里满是发现的雀跃。“哇,用放大镜看,叶子的边缘像锯齿城堡!”“这片叶子的背面,有好多细细的‘血管’!”稚嫩的惊叹此起彼伏。鲜嫩的蕨叶、明艳的牵牛花、叶脉如网的各种叶片……这些平日被忽略的寻常草木,在放大镜下展现出令人惊异的微观世界与精妙结构,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多样与神奇。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在课桌上铺开自然的调色盘。

青春“拓”印自然,非遗“染”亮童趣1.jpg

 实践团成员与学生观察自然。

随后,实践团成员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实物展示,带领孩子们溯源这项古称“拍花”或“捶草印花”的古老技艺。她不仅生动讲解了如何利用植物天然色素,通过物理敲击将花草形态、脉络肌理与自然色彩永久“拓印”于布料之上的科学原理,更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的悠久历史——从《诗经》时代“终朝采蓝”的记载,到民间代代相传的朴素印染智慧。她强调,植物拓染不仅是技艺,更是古人“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就地取材的生态哲学体现,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活态”非遗,其价值在于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

青春“拓”印自然,非遗“染”亮童趣2.jpg

孩子们进行拓染创作。

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他们精心挑选心仪的叶片,在帆布袋上构图布局,覆上保护膜。伴随着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咚咚”敲击声,叶片的汁液渗出,清晰的轮廓、细致的脉络与天然的色彩,逐渐在布料上晕染开来。一时间,敲打声、惊叹声、欢笑声交织成趣。“快看,我的布袋上开出绿色的‘花’啦!”肖艺霖小朋友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绽放出比夏日阳光更灿烂的自豪笑容。这一刻,自然的美、动手的乐、成功的喜,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心间。

青春“拓”印自然,非遗“染”亮童趣3.jpg

孩子们展示作品。

看着孩子们手中这些承载着夏日记忆与自然密码的拓染布袋,实践团成员感触良多:“我们希望孩子们在亲身体验‘敲染’的过程中,能真正‘触摸’到非遗的温度,感受到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她强调,将非遗课堂直接搬到乡村学校,特别是面向留守儿童群体,是高校青年学子主动担当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此次活动架起了高校学子与乡村儿童的文化桥梁,衡师学子用青春热情与智慧,将古老技艺化作指尖乐趣,让“绿色”非遗在夏日绚丽绽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创新色彩。

来源:红网

作者:张婕霓 张红瑶 姜艳群 刘欣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