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山里娃收获“标准音”,老戏种焕发“年轻态”
2025-08-19 16:19:33 字号:

合拍的00后·三下乡|山里娃收获“标准音”,老戏种焕发“年轻态”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张淼 邓玉煊 张家界报道

8月16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中心小学操场,一群孩子用力挥舞着彩旗,依依不舍地送别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是来自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的“语润湘山”实践团。龙潭河镇地处湘西山区,方言特色鲜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团队此行,正是聚焦“推普”如何精准服务乡村发展这一核心命题。

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语润湘山”团队成员与龙潭河镇汉剧团团长徐年喜(中)在汉剧团排练厅交流后合影。

“直播带货”新课堂:打开山货出山新通道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龙潭河的高山野生蜂蜜,色泽金黄,口感纯正……”在龙潭河镇电商服务站,团队成员正手把手指导当地有意愿的村民和年轻村干部进行普通话电商直播实训。原稿中一笔带过的“电商直播教学”,正是此次实践的一大亮点和实效所在。

团队成员结合艺术专业特长,设计生动易懂的教程,从发音矫正、产品描述、互动技巧到镜头表现力进行系统培训。学员、本地返乡青年张磊感慨:“以前觉得说普通话别扭,对着镜头更紧张。经过指导,敢开口了,也懂得怎么更清楚、更吸引人地介绍我们家乡的好东西了。这普通话真是‘致富音’!”

“经典+非遗”双融合:语言赋能文化新活力

推普并非取代方言,而是增加交流维度。团队深入龙潭河镇汉戏团和村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针对孩子们,他们设计了“普通话经典诵读”“红色故事会”以及互动性强的语言游戏,点燃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兴趣。

 临别之际,参加“语润湘山”团队普通话特色课程的学员们挥动彩旗,向支教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告别。

同时,团队注意到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他们主动向传承人请教,参与龙灯制作和表演基础学习。在交流中,团队发现,老艺人们渴望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给年轻一代,但受限于方言表达,对外传播和教学存在一定困难。团队成员利用所学,尝试用更清晰、规范的普通话辅助记录唱词、讲解动作要领,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探索语言支持的新路径。汉剧团团长徐年喜对此深有感触:“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普通话,更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他们帮我们用更通用的语言记录、讲解汉戏和龙灯,这对吸引年轻人、让我们的‘宝贝’走得更远很有帮助。”

调研走访接地气:摸清需求精准发力

团队带着问卷和访谈提纲,走访了多户农家和村镇干部,深入了解当地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的普通话使用现状、学习意愿及实际困难。调研发现,中老年村民在就医、外出务工时,青年在电商创业、求职时,对提升普通话能力的需求迫切。这些一手资料,为团队调整教学内容、聚焦服务重点提供了坚实依据,也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落得更实。

龙潭河镇汉剧团团长徐年喜在团队总结交流会上发言,肯定大学生实践成果,畅谈推普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青年学子带着知识与热情走进乡土,“语润湘山”的实践便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教学。它是在为大山深处的产业振兴架设沟通的桥梁,电商直播间里更自信的乡音,是农产品走出深山的“通行证”;它是在为千年文脉的赓续注入时代活力,普通话与方言的交融,让非遗传承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半径;它更是在为乡村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宏图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是夯实发展根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语润湘山”团队的探索,正是这宏大叙事中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注脚,它映照出青年一代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担当。龙潭河镇的这份“语润”之缘,期待能扎下深根,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这片土地上发展动能转换、文明薪火相传澎湃新声

来源:红网

作者:张淼 邓玉煊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