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施慧珍 涂诗语 株洲报道
6月28日至7月4日,长沙学院清禾支教社走进株洲市渌口区淦田镇梓湖小学,开设涵盖德育普法、科技智育、美育非遗、体育活力、劳育实践六大模块的特色课程,以创新教育实践推动五育融合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儿童成长注入蓬勃动能。
德育根基:普法课堂树规则意识
清禾支教社成员肖晴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选取预防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课堂上,学生们结合法律条款,就案例中的行为性质、责任界定等展开思考交流。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的规则,强化法治观念,树立遵纪守法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肖晴老师正在上普法小课堂。
科技智育:在实验现象中激发探索欲
在科技发明小课堂上,奇妙的科学现象接连上演。老师将色素与食用油混合后滴入清水,五彩斑斓的“水中烟花”在盘底层层绽放;搭载着手工降落伞的小型火箭,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腾空而起,划过教室上空。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AI技术体验环节,随着相机快门按下,孩子们摇身一变,“穿越”成宇航员、医生、教师等梦想职业形象。这些新奇的科技体验,让教室变成了充满魔力的科学殿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体育赋能:活力啦啦操激活校园能动
操场上哨声与音乐声交织。清禾支教社施慧珍示范着啦啦操基础动作,带领学生练习双臂呈V字上举、侧点地、转身击掌等规范动作。经过三天的系统训练,学生们从动作生疏到配合默契,能够熟练完成多组啦啦操动作,跃动的亮黄色花球与学生们充满朝气的身影相映成趣,为校园增添了蓬勃活力。
啦啦操课堂。
美育劳育互融:以手作实践传承文化
美育课堂上,清禾支教社以纸浆再生工艺串联劳动与美育。学生撕碎、浸泡废旧报纸,经揉捏让纤维软化,支教队员同步示范技巧、讲解非遗耐心内核。从单纯手工操作,到理解劳动价值与非遗意义,学生在实践里完成认知转变,以资源再生践行劳动,借非遗传承感知美育 。
长沙学院清禾支教社以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固本、美育浸润、劳育强基为抓手,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等创新形式,为乡村留守儿童搭建起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这不仅是对乡村教育薄弱环节的精准助力,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教育强国”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施慧珍 涂诗语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