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以美育人 以劳铸魂:一场苗寨里的青春实践课
2025-07-23 14:45:37 字号:

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以美育人 以劳铸魂:一场苗寨里的青春实践课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洺思 艾铿玫 喻凯晨 湘西报道

7月的湘西大地,群山叠翠,夏意正浓。在全面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2025年7月4日起吉首大学“灯塔”志愿服务团于十八洞村开展为期10天的“美劳融合”教育实践。团队创新构建“非遗美育+劳动教育”双轨模式,通过深度参与苗绣生产、系统学习传统技艺、实地开展产业调研,实现审美素养与劳动能力的同步提升。师生们在针线穿梭间体悟工匠精神,在田野调查中培育乡土情怀,以专业实践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以美育人、以劳铸魂”的教育理念。

美育赋能:非遗滋养心灵成长

团队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技能习得——价值塑造——文化传承”三维育人体系。通过民歌传唱、鼓舞晨操、苗绣研习等特色活动,让非遗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生,为“美劳融合”的双轨育人模式注入文化内涵。早晨,同学们在晨光中学习苗舞的基本动作,通过身体的律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团队配合中培养默契与协作精神;饭前,同学们逐字学唱古老民谣,在旋律里触摸文化脉搏,于歌词间体悟乡土深情;绣架光影下,“灯塔”志愿者们俯身绣架前,一针一线研习传统苗绣技法,在经纬交错间领悟匠人匠心,于纹样故事里读懂文化根脉。

第一次给绣片封边,针脚歪歪扭扭像蚯蚓爬。”邓昕同学捏着自己填充的熊猫挂饰笑着说,“塞棉花时总是不均匀,但摸着软软的成品,特别有成就感。”这些生动实践不仅让非遗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生,更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美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心灵的滋养。此次调研中,青年们将审美感知转化为文化自信,将艺术体验升华为价值认同,真正实现了从“文化接触者”到“传承践行者”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美学力量。

0522B3646AF74D47EC65C10811E6A56B.jpg

绣娘手把手教学。

以劳育美:劳动实践中的价值重塑

团队创新构建“审美——劳动”融合培养模式,将美育理念深度嵌入日常实践。早晨,同学们穿梭集市精选时令食材,在灶台烟火里参悟生活本味,全员轮厨制度让每位成员从食材采买到烹饪装盘全程参与,实现生活技能全员提升;烈日下,“灯塔”志愿者们挥锄翻土的汗水浸润土地,丈量着农耕文明的厚重;直播间里,专业话术将腊味、山珍送入千家万户,架起产销桥梁;每日内务检查时,整齐摆放的洗漱用品见证着习惯的养成。

微信图片_20250711005239.jpg

“灯塔”队员做饭现场。

这是他们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巧手烹出百家味”的成长蜕变。这场身体力行的修行,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出独特光芒。团队通过多元劳动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身体力行中实现劳动技能与精神品格的双重淬炼,将劳动实践转化为价值认知,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躬身力行知艰辛”,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在汗水中培育了尊重劳动、热爱乡土的家国情怀。这种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实践探索,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美育+劳育”:打造三下乡行动新动力

这场扎根十八洞村的实践探索,通过非遗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团队实现了创新实现了美育与劳育的深度互嵌:同学们在苗绣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在劳动实践中锤炼实干品格,最终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振兴动能。这种“以美润心、以劳铸魂”的育人模式,既培育了青年综合素养,也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双重担当,更探索出了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正如团队名称“灯塔”的寓意,这群年轻人正以劳动为火种,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温暖着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

来源:红网

作者:李洺思 艾铿玫 喻凯晨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