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9日讯(通讯员 熊思俊 雷文乐)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星辰志愿服务队深入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企业农庄与非遗院落,从产业振兴、科技助农、文化传承到童心关爱,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大地,以实践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产业振兴:荒山上结出“致富果”
7月14日,服务队首站探访圣峰果业。盛夏的果园里,黄桃、梨子挂满枝头,果香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负责人黄莲花女士讲述了父女两代人将荒山改造成“网红打卡地”的奋斗史。如今,果园不仅实现规模化种植,还主动吸纳当地妇女到配套餐厅就业,让“果子甜了,日子也甜了”。这一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让志愿者们深切体会到产业振兴的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带动民生改善。
圣峰果业负责人给志愿者分享果树种植经验。
科技助农:稻田间的“智慧革命”
在金华村,志愿者们沉浸式体验农业现代化进程。村支委张赞化身“田间导师”,从水稻品种选育、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系统讲解种植全流程。他俯身田间,以稻穗为“活教材”传授成熟度判断技巧,志愿者们边听边记,将知识“种”进心里。在水稻种植基地大棚,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秧苗长势喜人,张瓒细致拆解种子筛选、基质调配等育苗要点,让书本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从人工插秧到机械收割,从靠经验到凭科技,金华村的“稻”路变迁,让志愿者们直观感受到科技为农业注入的强劲动能。
负责人为志愿者介绍水稻的生长情况。
文化传承:非遗院落里的“共富路”
7月16日,服务队走进南科院子,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这座由荒废旧院改造而成的院落,青瓦白墙间,剪纸装饰窗棂、陶瓷点缀门廊,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以“非遗+文创+旅游”模式,让剪纸、陶瓷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据悉,院子正打造数智化非遗共富平台,计划建设直播基地,让非遗技艺借新媒体走向更广阔市场。
南科院子负责人为志愿者介绍未来发展规划。
银发经济:农庄里的“适老探索”
离开南科院子,服务队来到南洲湖生态休闲农庄。工作人员先带志愿者们参观马场,几匹骏马悠闲甩尾,周边围栏整洁,专业护具摆放整齐。农庄餐饮颇具亮点,食材多来自本地,“从田间到餐桌” 的模式既保证新鲜,也降低了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农庄深耕“银发经济”,针对老年群体需求调整项目套餐,常年吸引周边县市老年游客。但负责人坦言,受经济环境与同质竞争影响,农庄计划开发水上项目吸引年轻客群,却面临新媒体运营、活动设计等创新人才短缺的难题。
童心守护:课堂上的“双向奔赴”
7月19日,服务队在莲花镇党群服务中心为当地困境儿童开设暑期特别课堂。安全守护是课堂重点,志愿者们通过鲜活案例讲解防溺水知识,让孩子们直观认识危害及预防要点;针对儿童易遭遇的网络、电话诈骗,细致拆解套路、传授应对技巧。趣味互动环节同样精彩,数字炸弹游戏让孩子们在逻辑推理与协作中释放热情;二十四节气你画我猜、看字说颜色、表情包猜成语等游戏,巧妙考验知识储备,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活动尾声,志愿者为表现优异的孩子颁发奖状,一张张纯真笑脸定格下温暖时光。
志愿者为困境儿童开展反电诈宣传。
这场三下乡,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滋养:乡村用鲜活的实践教会青年何为责任与担当,青年则用知识、热忱与行动,为乡村振兴的蓝图添上青春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熊思俊 雷文乐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