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庄芷游 岳阳报道
长江之畔的乡村角落,因“七彩假期”而暖意涌动。湖南农业大学“湘村造梦·育‘建’童心”志愿服务队响应湖南省“七彩假期・情暖童心”项目号召,深入岳阳市临湘市江南镇,为200余名儿童送去知识、快乐与温暖,书写了一段双向成长的温情故事。
长江水暖,童心花开。这个夏天,湖南农业大学“湘村造梦·育‘建’童心”志愿服务队响应湖南省“七彩假期・情暖童心”项目号召深入长江岸边的江南镇,为200余名乡村儿童带去知识火种。这场跨越城乡的温暖相遇,让教育的星火在童心深处闪烁,让每一个乡村角落都充满着温情。
同心圆里说团结:一堂走心的民族交融课
石榴结籽,同心相拥。支教组志愿者以“石榴籽一家亲”为主题,率先开启了一堂浸润心灵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他们用“草原上的多民族伙伴共护羊群”的故事串联起团结的密码,以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藏族的锅庄舞等民族舞蹈表演视频为引,编织出交融的画卷,让“籽籽相拥”的道理在孩子们眼中变得可感可触。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镌刻在人心间的温暖共识,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指引。对孩子们来说,三年级的小肖在课后画了一幅画:一棵结满彩籽的石榴树下,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孩子手拉手欢笑。他说:“我们都是石榴籽,少了一颗就不圆了。”当“互助”“共情”“共荣”成为日常相处的默契,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对民族情谊的理解,更是一份深植于心的认同——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家园;自己小小的身影,也是这个大家庭里无法替代的一份子。
团队成员在宣讲教室门前合影。
乡土课堂话传承:让文化脉系向下根植
“看,这是咱们江南镇的稻壳,能变成会眨眼睛的小兔子呢!”生态环保课堂上,志愿者们指尖翻飞,手把手教孩子们将稻壳、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捏塑成憨态可掬的手工艺品。农耕文化的肌理与环保理念的种子,就这样随着指尖的温度悄然扎根——原来家乡的每一粒谷物、每一片秸秆,都藏着循环利用的智慧。团队还特意邀请当地种粮大户走进课堂,他带着老照片讲述“荒滩挖渠、盐碱地改良”的奋斗岁月,让“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诗句,而是父辈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乡土记忆。
鸭栏村村民活动中心的儿童绘图室里,小朋友的画笔在纸上流淌出长江大桥的壮阔、稻田波浪的温柔,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知识,将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精心装帧成文创书签,让家乡之美能随身携带。科学实验课上,“水火箭”腾空而起的瞬间,引发阵阵欢呼——这是团队特意设计的“科技创新+乡土教育”课程,既有仰望星空的科创梦想,更有扎根大地的家国情怀。“希望孩子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热爱脚下的土地。”团队负责人郭凯纶说。
团队成员展示课上与儿童共同完成的绘本。
温情写作筑心桥:让童真渴望落笔生长
这堂以梦想为主题的写作课,是一次让心底声音“破土而出”的难得契机。群山环抱的角落里,孩子们的梦想或许藏在眺望山外时闪烁的眼眸里,藏在“想当救死扶伤的医生”“想做教书育人的老师”“想成遨游太空的宇航员”的纯真向往里,却总在沉默中等待被听见、被看见。
“拿起笔吧,不用怕字迹歪歪扭扭,不用愁想法天马行空,只管写下‘我想……’‘我希望……’就好。”于是,那些曾在心头打转的模糊向往,顺着笔尖流淌成一句句具体的话语;那些藏在嘴角未说出口的期待,在纸上慢慢勾勒出清晰的模样。
这堂课不止是文字表达的练习,更像给梦想准备了一个“成长匣”:孩子们在书写中学会凝视自己的渴望,也渐渐明白,“梦想”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光,而是可以被郑重记录、被勇敢追逐的目标。当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每个孩子都在悄悄为自己的梦想,埋下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团队成员在宣讲教学楼前合影。
志愿者的陪伴如暖阳洒落,2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与新兴领域人员子女,收获了细致到衣食住行的安全守护、浸润心灵的文化滋养,更在朝夕相处的欢声笑语中,触摸到了如亲情般的柔软关怀。这个假期里,阳光照亮了每一寸乡野,而比阳光更明亮的,是志愿者衣衫上那些跳跃的彩色图标——它们印在陪伴的身影上,留在课堂的互动里,藏在睡前故事的温柔语调中,最终化作孩子们心中最鲜活的记忆,成为这个夏天最耀眼的色彩。
如今,江南镇的童心港湾里,孩子们仍时常翻看志愿者留下的手绘教材。湘村造梦·育‘建’童心”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们用15天的坚守证明:当青春力量扎根乡土,当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七彩假期”便能真正成为照亮童心、温暖乡村的文明火种。
团队成员合影。
来源:红网
作者:庄芷游、丁永康
编辑:高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