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三下乡·自然教育 | 师大学子对话乡土讲师团,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7-16 10:56:07 字号:

三下乡·自然教育 | 师大学子对话乡土讲师团,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网时刻新闻7月16日讯(通讯员 刘盾志 刘扬 何顺福)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有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特别是通过教育创新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7月14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筑梦绘心”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乡土的敬意与服务社会的热忱,深入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与当地一支极具特色的基层教育力量——“自然妈妈讲师团”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与实践协作。此次活动旨在探索“高校智慧+乡土力量”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以生动的自然教育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描绘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发乡村发展潜能的根本之策。湖南师范大学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和生动实践。青年学子们不再是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而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将课堂所学与广袤的田野紧密结合。他们带着设计思维、传播技能和青春梦想,走进乡村肌理,与扎根乡土的教育探索者们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贡献了宝贵的青年智慧。

本次活动的另一主角,白箬铺镇的“自然妈妈讲师团”,是一支由普通乡村女性自发组成的基层教育团队。她们既是孩子的母亲,也是家乡的守护者和文化的传承者。面对部分乡村儿童出现的“自然缺失症”现象,她们心怀忧虑,并付诸行动。她们将目光投向身边最熟悉、最宝贵的资源——大自然,将其打造为最广阔、最生动的课堂。这场高校学子与“自然妈妈”的相遇,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采访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教育未来的思想激荡,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价值与使命担当。

image.png

“自然妈妈讲师团”骨干成员卜天云老师(右)向“筑梦绘心”实践团队员详细介绍自然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经验。

在白箬铺镇光明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对话在轻松而热烈的氛围中展开。院子里,丝瓜藤蔓攀爬,蜂蝶飞舞,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自然课。“筑梦绘心”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围坐着,认真聆听“自然妈妈”们分享她们的教育故事。讲师团的核心成员卜天云老师,一位皮肤黝黑、笑容质朴的农人,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她谈到,自己发现村里的很多孩子虽然身在农村,却对身边的花草虫鱼知之甚少,反而对手机游戏了如指掌。为此,她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设计了“跟着节气观白箬”系列课程。“比如‘芒种’时节,我们就带孩子们去田里看水稻插秧,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泥土,感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意境。”卜天云的讲述,让在场的大学生们深受触动。

image.png

“自然妈妈讲师团”部分成员(左侧)与实践队分享她们在平衡家庭与教育事业间寻求平衡的宝贵经验。

另一位核心成员徐建芬老师则分享了她的“自然香草”课程。她利用自家小院开辟了一片香草园,种植了薄荷、迷迭香、薰衣草等多种香草。“我们会教孩子们认识这些植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并动手制作香包、纯露。”徐老师说,“当孩子们亲手将薄荷叶捣碎,闻到那股清新的香气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给予的。”这些课程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化资源为课程的乡土教育智慧,为解决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单一的困境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能、可持续的创新范式。

在交流中,大学生们了解到,“自然妈妈”们在“母亲”与“教师”的双重角色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时间的平衡、家人的理解以及教学知识的系统化等。但她们凭借着对孩子的爱与对家乡的热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她们的行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创新,更是对新时代乡村女性赋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诠释,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温暖而坚韧的“她力量”。

作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桥梁,湖南师范大学“筑梦绘心”团队的成员们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共建者和传播者。团队成员们运用访谈、摄影、摄像等多种手段,系统地梳理“自然妈妈讲师团”的课程体系与感人故事。团队负责人刘扬表示:“这次对话是一堂深刻的‘国情思政课’。我们从‘自然妈妈’身上看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和家国情怀。我们的专业知识不应只停留在图纸和屏幕上,更应该服务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接下来,实践团队计划利用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技能,为讲师团提供一系列实质性帮助。这包括:为“自然妈妈”品牌设计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Logo),提升其专业形象;为“跟着节气观白箬”等核心课程制作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和教学卡片,使其更具趣味性和系统性;拍摄制作一系列高质量的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自然妈妈”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这一宝贵的乡村教育模式。

此次湖南师范大学“筑梦绘心”团队与白箬铺镇“自然妈妈讲师团”的相遇,是高校青年智力资源与乡土实践智慧的一次完美融合。它不仅深度发掘并推广了一个极具创新性和示范意义的乡村教育典型,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的积极作为和无限潜力。“自然妈妈”们的探索,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青年学子的参与,则为这份宝贵的探索插上了科技与传播的翅膀。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高校+乡土”协同实践在神州大地上涌现,乡村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多姿多彩,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也必将因人才的蔚然而更加壮美。

来源:红网

作者:刘盾志 刘扬 何顺福

编辑:贺纯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