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把课堂开到韶山

2024-12-31 15:34:59 半月谈 编辑:周怡灵
字号:

半月谈记者 帅才 宁子岳

自2023年起,湖南省启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将红色研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大思政课”的湖南实践,在全省掀起“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热潮。截至目前,共有257批47万余名学生先后走进韶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精神洗礼。

向“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来自湖南各地的近4000名高一学子高举右手庄重宣誓。

研学营地升旗仪式 喻名才 摄

2023年,湖南省正式启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研学聚焦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受广大中小学生欢迎。多个研学团队奔走在各红色景点之间,聆听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将学思研、知信行贯穿研学全过程,把整个研学过程作为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进行一体化设计。

在韶山学校思政教育实践营地,半月谈记者实地体验了一堂历史与现实深度结合的思政课。这堂名为“恰是风华正茂”的思政大课上,近千名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生动讲述,感悟着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参加研学的学生杨子瑜说:“红色研学,边游边学,在优美的景区上思政课,很有仪式感。我们跟着老师的讲述,探索革命先烈的成长之路,在老师的启发下,探讨应该怎样规划学业,通过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除了思政大课,我们还打造了10分钟微课,融合电影等光影教学,讲述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让学生们感悟和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思政教师庞阳告诉半月谈记者。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宣传处副处长夏博文说,他们接待了多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学生团队,学生们积极提问互动、拍照打卡,讨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研学氛围逐渐形成。

学习也可“沉浸”,让行不止于行

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主任向燕认为,只有通过创新表达形式赋能红色文化,才能让红色研学变得更有趣。韶山市对照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营地标准,将韶山学校建成了集学、吃、住为一体的研学实践营地,以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和诗词为主要文化元素,面向学生讲好红色故事。

韶山市委书记曹伟宏说,为了让学生更好接受红色教育,韶山与多方合作打造精品课程。韶山市与省广播电视集团合作打造中学版“青春心向党”、小学版“童心向党”等音乐思政课,省教育厅指导、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晓芳团队打造“为民族谋复兴”,省教育厅组织思政专家打造“恰是风华正茂”思政大课,受到学生喜爱。

“在思政课上,学生站C位、唱主角。通过提问和讨论,老师让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其中。”“90后”思政教师邹佳文说,老师队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授课风格多元化,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邹佳文告诉半月谈记者,活动前,老师会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红色韶山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提前做足功课。活动后,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研学感悟。

“我的理想是学中医,成为一名中医,为患者解除病痛。”学生杨子瑜说,研学的最后会举行一场由学生主导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自主讨论,探讨自己的短期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家写下了自己的感悟,畅谈未来的理想。

研学学子在班会课写下自己的未来规划 帅才 摄

“我们根据年轻人的口味不断升级课程。”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何浪介绍,秋季新学期,“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课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打造了“1+3”课程体系。“1”是指一堂大思政课,包含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故居情境教学课、纪念馆生平展区参观体验课、“恰是风华正茂”思政大课和主题班会课;“3”指大主题课程,包括“学伟人的读书精神、学伟人的家国情怀、学伟人的艰苦奋斗”展教结合课,课程将现场陪伴式讲解和全息投影、数字展厅等相融合,鼓励学生讲述研学心得,撰写座右铭,畅谈人生理想,设计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研学体验。

强化优质红色教育资源供给

“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之所以“火”,是因为研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活”。夏博文等基层干部认为,应进一步挖掘利用好湖南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为广大学子奉上更多更精彩的精神大餐。

何浪建议,加强对“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促进其他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推动内容创新。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提出,要提高红色研学行业准入门槛,制定红色研学内容质量标准,开发高水平、高辨识度的红色研学产品,塑造红色教育品牌,提升红色教育影响力。打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项目运营方与红色资源地的多方联动红色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红色研学的师资队伍配备,鼓励地方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职师资力量,为提升红色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建议,支持韶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质建设,打造一批覆盖全域的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引导红色教育向核心景区以外拓展。加强红色教育课程研发,引导高校学者参与研发具有时代性、文化性的研学课程,全力打造面向全国的红色研学品牌。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