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平台,星期一提交课程教学设计,星期二点开专家或名师批注,完善课程设计,星期四多名教师线上讨论……短短几天,一个全新的新课标下的语文项目式课程设计初步完成。得益于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的数字研修,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师唐玉娟终于告别了项目式教学设计“无门道”的苦恼。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年11月,锦江区教育局明确了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工作新目标,即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课标教学实践”,实施“尾灯战略”,通过数字研修,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新课标教学实践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个可参照的“尾灯”,从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课标呼唤新型教研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拿到2022年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锦江区教科院附中从教15年的信息科技教师陈昱霖,有点儿着急了。原来,该校仅有2名信息科技教师,其中一名还是2022年秋季新入职教师。
“尾灯战略”的首倡者、锦江区教育局电化教育馆馆长曾乾炳介绍,全区各校都面临信息科技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对如何开设信息科技课迫切需要指导。
陈昱霖作为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中信息科技学科的领头羊,知难而上。在一年多的探索中,带领来自全区5所学校的9名教师,开展基于国家课程的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设计研究。
“目前,陈昱霖工作室构建的‘智慧农场’课程体系已经在全区15所学校推广。”锦江区电教馆教研员陶蕾介绍,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同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计算思维,在教学中落实“科技并重”。“课程的研发,为区域一线教师开展信息科技课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陶蕾说。
通过实施课程,陈昱霖工作室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13项。“我虽然才入职一年,但今年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拿了全国一等奖。我对自己的发展有信心,也对全区开好信息科技课有信心。”锦江区教科院附中新入职教师陈瑶自豪地告诉记者。
除了信息科技课标的落地实践,新课标倡导的各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也是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的研修重点。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数学教师汪海鹰,带领工作室从课标要求、学科本质、教材编排、学情分析等维度提炼单元核心概念,建构从“子单元”到“大单元”的结构化课程,明确大单元素养目标和任务,进而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子单元教学中。
“通过网络教研,我了解了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也知道了该如何设计课程。”汪海鹰名师工作室中成长起来的陶红丽,现在也成为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的一名主持人,2024年春季学期还被提拔为成都市锦官驿小学副校长。她表示,汪海鹰名师工作室提炼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流程,是全区很多学校实施数字大单元教学实践的模板。
“跨区跨校,一线教师直接对接名师,这是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常态。”曾乾炳表示,依托数字化技术,基于国家新课标,让成立了11年的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焕发了新的活力,满足了一线教师对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优化研修模式着力化解教学实践难题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育人关键场域。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的数字研修成果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
“这节课太好玩了。”“你看这里平移不就能胜出了吗?”“明天我们也PK玩一把。”在锦江区天涯石小学二年级(3)班,一节名为“巧用‘图形运动’制作俄罗斯方块游戏”的课程后,学生还在回味课堂上完成的任务。这节课正是该校副校长刘书娴带领的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开展项目式学习一线教学实践的缩影。
“学生在设计游戏规则中,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加以引导,学生自己就可以脱口而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翻转,学生的理解能力让我们这些老师都惊叹。”然而,收获的背后,刘书娴也遇到不少“麻烦”。“开始时,老师们带着质疑,比如教材中2个课时的‘密铺’,若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要用6个课时和3个学时,很多老师表示,哪有那么多精力设计教学。”刘书娴说。
好在,锦江电教馆提前考虑到了这一问题,教师从质疑到认同,从观望到关注,需要一个过程。区级层面,锦江区电教馆加强系统设计,通过引进行业学者、高校专家等,为工作室研修提供专业引领、精准干预。校级层面,加强新课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梳理,通过线上点对点、线下面对面“专家干预性研修”,即专家全程参与通识、分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轮磨课,与教师们充分对话,即时检验、持续完善,精准干预教学设计和实施。
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数字教研环境智联、数字融通、资源共享、定制服务的优势,提炼了全新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实践导向的研修闭环。从修炼“知识结构梳理、课标分析、学情分析”等教师基本功做起,以工作室为单位形成研修成果——以新课标为依据的综合学习课程设计框架,继而在专项作课实践中将工作室研修成果应用于作课实践,继续深化基本功研习,边学边用、学用融合。
“随着研修深入,越来越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探究、协作状态、思考的方式、表达出的思维逻辑,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和想象。”刘书娴工作室的白芳老师坦言,“工作室带着我们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惊人的改变,而老师的幸福就是来自学生的变化。”
打造支撑数字教研的“硬核”平台
当前,锦江“尾灯战略”已全面铺开。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课标实践”中扬帆再启,24个工作室,形成了覆盖3个学段、10个学科、全区50余所学校、3000余名教师的教师数字素养研修体系,示范引领工作在全区学校覆盖率达100%。
“这是我们学校老师项目式研修的全过程记录。从最初的课程设计到中期修改、支架设计到最后的课例呈现,我们都可以一一追溯。”打开手机中锦江新课标教与学实践平台,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校长、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晁宁向记者展示着,学校教师依托锦江新课标教与学实践平台完成的课程设计。
“新课标要求因材施教,拿作业设计来说,一个教师在平台上提交了方案,另一个教师也提交了方案,讨论后,可能会并生出更多方案,可以为更多教师提供共享资料,直接提升了教研效率。”晁宁告诉记者,现在锦江实验学校,教师已经全员卷入信息化名师工作室。
成师附小慧源校区教师、锦江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金娟也有同感:“老师们已经适应通过平台参与工作室教研。每一个课例的每一步修改,在新课标平台上都有记录,这不仅有利于老师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而且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个环节是课改的重点、难点,继而激发思考新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课程的研发迭代,是每个名师工作室的‘重头戏’,而课程研发过程,在平台的过程性记录对全区教师而言,就是‘财富’。”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瑛介绍,锦江新课标教与学实践平台2023年10月完成了最新升级,实现了教学、资源、角色、评价、研修的多元赋能,全流程支持以项目式为主的新课标综合学习。
“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成为数字教研的‘硬核’保证,在应用和迭代课程资源过程中,为教师提供面向实践新课标的专业化实训,支持以‘实践中学习’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刘瑛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锦江区教育局局长郭夏明表示,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从根本上回应着新课标的整体性、综合性、结构化要求,更是从底层提升综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探索着从经验到科学、从模糊到精准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未来,锦江区将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用好数字技术,深耕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从而推动全区综合教学全流程实施、教学评一体的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