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才紧密相连,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振兴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标题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人才引领驱动需要教育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人才引领驱动的紧迫性。高等教育与创新的联系非常紧密,高等学校要通过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发展。高等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创新贡献,因此需要真正实现人才引领驱动。
深刻认识创新在强国建设中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论断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的。第四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数字智能空间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开始呈现形态性变革,数字时代加速到来。传统产业的发展动能锐减,亟待通过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需要高科技成果转化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因此,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新科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的核心因素,创新则是驱动社会进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领域产生、新产品出现、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创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引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就无法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不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新旨在探寻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并利用已知规律制造出服务人类的产品,推动实现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社会变迁。所以,创新的第一步是科学发现,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即认识世界。第二步是技术发明实现,利用科学原理形成新技术,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没有的东西用于生产生活,即改造世界。第三步是工程实现,运用多科学原理、多技术工艺建造复杂人造物,即综合集成。第四步是技术扩散,新技术通过市场力量广泛传播,成为通用技术,即技术升级。第五步是批量生产,大规模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人工产品,持续稳定且有精度保障,即产业形成。当然,作为完整的产业价值实现链条,也还有一系列的市场、金融等社会运行体系保障。简言之,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创新驱动必不可少。
创新驱动是全链条驱动,高等教育要面向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科技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一流大学期望值的不断上升,从根本上说是对创新人才和成果的渴望,渴望高等教育能够发挥龙头作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遇到的难点问题,期盼国家在国际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中快速发展。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和基本功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责无旁贷。
首要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不能采用“孤岛式”培养方式,也不能依靠少数拔尖人才的偶尔冒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是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服务于各行各业关键领域,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引领驱动。为此,我们需要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底基和机制设计好,把牢每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按照教育规律、学术规律办学,促进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培育,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衔接流畅。其中,特别要重视“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作用,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的自主培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认识,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关键是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创新主要发生在认知层面,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知识、技能、思维是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能力的三要素。其中,知识通过传授培养,技能通过训练获得,思维通过开发提高,而知识还可以成为激发思维的素材,技能也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流畅度。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学安排是一个整体设计,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砌,其中的规律值得认真研究、开发运用。
根本路径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现代科学以需求为导向,现代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现代技能以技术为支撑。现实问题多是综合复杂的,而非纯学科式的存在,需要科学、技术、技能共同着力才能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应在解决科技和产业难题的实践中成长。高等教育要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形成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应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面向数字化时代推进教育范式变革。数字化有别于工业化甚至信息化,关键要素包括智能技术、数字空间。数字化将会改变未来的社会、经济、教育形态,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将由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基础,最终还是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内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由模式变革走向范式跃迁。泛在学习场景的存在、人工智能参与下的混合式教学、智能学习资源的差异化供给,将共同推动教学模式超越工业化时代的班级教学,有效协调规模化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最后要促进评价改革,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不同高校要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在国家需求中寻找自己的办学方位,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维开发的匹配关系上形成自己的育人模式,实现分类办学。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报告把三者放在一起论述,说明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体、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
我们要重视一流大学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引领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科技革命下的大国博弈,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和教育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凸显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与创新的关系最为直接、紧密。大学的影响力在不断超越校园,超越大学本身,环绕大学将形成科技的创新链、社会的产业链和经济的价值链。一流大学将真正进入社会中心,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助力器,成为支撑国家昌盛的牢固中坚力量。
高等学校要保障实现人才引领驱动。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先导和活跃力量,高等学校具有人才聚集功能、科学源头作用,其重大创新突破值得期待。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兴国必先强师。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全面、真切地落实党和国家的人才引领驱动要求,加强学术共同体的体制机制建设,引导教职工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国家发展,营造让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人才引领驱动而担当好自身使命。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面对发达国家科技和人才竞争的加剧,我们要通过高水平开放来应对,进一步加强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战,我们应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要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依托高等教育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高等学校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党和人民事业中聚天下英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职责使命,归根到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责任重大。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既包括提高自主培养能力,也包括把人才培养方向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把国家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高等学校在把牢人才成长的政治方向上不能有任何含糊,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育人的根本在立德,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科学成才、全面发展是学校育人需要关注的基本方面。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现代社会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专业贡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人才引领驱动,就需要重视育才和用才,真正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