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提升教学导学力

2024-05-22 18:51:31 红网
作者:江宪章 曾永勤 编辑:王津
字号:

文/江宪章 曾永勤

什么是“导”?说文解字释义:导,导引也,从寸,道声,常见意为疏导。人之所以患疾,多为淤堵所致,淤堵则不通,不通则不顺,不顺则违理,疾病生也。欲以治愈,常用之方法诚是疏导,使之通畅,以达治愈之效。

上古时期,黄河泛滥,鲧和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胜利。大禹能获胜,皆因其从鲧的治水时的 “围堵之法”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对洪水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让洪水顺应自己的指导,流向了它本该流去的方向。

教学的过程也应如此,自2018年中方一中实施学本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传统课堂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自我陶醉,全程教授,没有互动,没有讨论,没有展讲,整个课堂沉闷不堪,索然无味,学生昏昏欲睡,试想,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随着学本课堂改革推进的深入,我们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自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总结提升能力的思考。这种思考让我们从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获得了一种老师们指导学生如何让学习的能力,这便是导学力。导学力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分步骤逐步地引导学生有序的朝既定目标去思考、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精彩绽放的教育过程。导学力的实施对象分为施力者和受力者,分教师导学和问题导学两个部分。教师是导学力的施力者,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主体。

我们认为,教师的主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组织。

首先,在导之前,我们应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情况下。提前预设好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堵”,同时我们要围绕“堵”做好功课,分析学生为什么可能会被堵在这。什么样的困惑和知识点的缺陷会导致这样的堵,我们应该围绕这个堵,寻找哪些解决方案。或知识点的遗漏,或上下文衔接、或前后因果的推理链接,或是解题的方法技巧的偏离。当找到症结之后,我们还不能生硬地直接挖开口子。让洪水自然消退,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拿起铁锹,东三铲,西五铲来疏导这淤堵的河道,让河道通畅,洪水消退。这样他们既锤炼了身体,又找对方法,不致于下次遇堵时,还是睁大着迷茫的双眼,留给我们一脸的疑惑。

教师在课前要做足自身的功课,对整个课堂的流程、每一步的情景预设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堂新课之前,我们既要备好自己与教材,更要备好学生,让“导”有法可循、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教师的导有双导。

教师的一是导什么。导解题方法、导解题方向、导思维模式。从书本导向公式概念、导向定理定义、导向例题、习题练习。同时要有先学而后导的教学思维,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还要做好先学而后导的学生学习思维过程的导。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慢慢实现在解题过程中针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比方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主观题在设题时或许会设置这样或那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解题时偏离了正确的思维轨道,答题时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便要对学生的审题进行疏导。第一,让学生仔细反复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第二,引导学生标注关键词。第三,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如要求、解释、说明、比较、分析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回答。第四。遵守限制条件。

教师的二导是导向哪里。教材是一切设题本源,高考也不例外。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对于考试,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设题无论如何变化,最终还是偏离不了考纲,更脱离不了教材。指定教材便包含了命题范围和答案的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问题导向我们的教材。接着前面所说的审题,审题时要导什么,怎样导?以问题为导向,向自己设问,这个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包含哪几个方面?出自教材的哪本书,哪个章节的?教师的设问便是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走向概念、走向原理、公理、定义定理的最后方法。只有这样导了,学生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只有这样导了,学生才会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对要求记忆理解的内容更牢固,才能为后面的提升打好基础。

以从前的教师讲授型课堂向教师导学型课堂的转变,最后走向问题导学型的课堂。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都涉及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讲,教师要从讲授走向导学,继而以问题导学,既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拓展、多元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韩定福教授所说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导学力是学生全买能提升的内动力,学生是导学力是实际践行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导学力的思维能力。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我们更要摒弃那种常规的教本课堂的模式,将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我们的老师则在一旁注入导学的推力。韩定福教授曾指出,先学后导,教学思维是指终极阶段的教学思维。是属于学本课堂的学习思维,适合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阶段及以及至高中以上阶段的课堂教学,这个时期的导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即学生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在脑海识记丰富的前提下的导学力的提升。这时他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引导学生,而是学生可以以教材为本,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导。同时,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互导,相互质疑设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学后导的开展是需要一个前提的。也就是本文开始所讲的教师既要备好自己——预设问题,也要备好学生课前的前置性学习及结构化的预习活动。教师预设问题——导;学生生成问题——导;师生问题整合后生成问题——导;然后学生通过回归教材,找准教材的相关知识点,与文本互动,用问题导向文本,“自导自演”的完成既定目标。如“自导”不能解决,就进行生生互导,如果还不能解决,最后才求助于教师的引导。先导后学的过程是学本导学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学生的角色,由以前的生本课堂转向学本课堂的重要体现。

《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3000年前的圣人孔子就是提出了循循善诱之说。他告诉我们,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导学力吧。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