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清明节前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烈士公园,每天都有中小学生到此缅怀革命先烈。
湘西州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无数土家苗汉儿女投身革命;强国路上,又涌现出十八洞村、矮寨大桥等新时代红色地标。
湘西州积极探索本土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弘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罗盛教的故事,永远激励学生前行
“罗盛教既是革命先烈,也是我们的学长,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溶江学子前行。”4月1日上午,湘西州溶江中学举行升旗仪式。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相继上台,讲党史小故事,拉开一周学习的序幕。
走进位于溶江中学校园东北角的盛教亭,不少学生在此晨读。庄严的汉白玉雕像上,书写着罗盛教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和湘西的故事。
1949年至1950年,罗盛教在原省立十三中(现湘西州民族中学)就读,1950年参军赴朝作战,1952年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年仅21岁。
2018年,作为湘西州民族中学初中部,溶江中学在校园内修建盛教亭,把罗盛教的故事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溶江中学校长李媛兰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清明祭扫等活动,用湘西深厚的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湘西是一片红色热土,青山绿水之间充盈着壮怀激烈的革命正气,写满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湘西州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窝窝儿背笼和红军伤员》《门口挂盏灯》《草鞋州长的红星岁月》等故事,在湘西大地耳熟能详、广为传唱。
“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为我们开创了美好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我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溶江中学2311班学生陈峻全说。
脱贫不忘党恩,家富不忘报国
“脱贫不忘党恩,家富不忘报国!”近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演播大厅传来铿锵誓言,湘西州2024年上半年新兵欢送活动在此举行。
“我听着麻扎渔梁烈士故事长大,以前每次进城都要经过烈士公墓。今天自己也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我非常激动。”吉首市河溪镇新兵高劲搏说,在党的好政策带动下,家乡变化日新月异,这更加坚定了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航空起飞、高铁入境、高速成网……近年来,湘西州荒草地上起高楼,黄泥路上通高铁,蓝天下飞机远航。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湘西州儿女勇担强军重任,建功强军事业,在部队刻苦训练、奋发有为,涌现出一等功臣张宝、爱军精武标兵向蛟、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彭星等英模。
湘西州用好用足这些鲜活的红色教材,常态化开展“向英模学习”等活动,爱国报国蔚然成风。
“战争年代,你们是英雄;和平年代,你们是雄鹰。祝福你们在军队练好本领,为国家争光,为家乡添彩!”一等功臣张华谆谆寄语新兵。
“永顺是一片红色土地,战争年代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今天我也要效仿他们投身军营,保家卫国。”永顺县塔卧镇新兵李前进,受家乡浓烈红色文化影响,从小就立志参军报国。他大学刚毕业就第一时间报名,实现了多年的军人梦想。
红色地标,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矮寨大桥,被誉为‘中国的圆月亮’,是湘西人民通往小康之路的幸福桥……”4月1日中午,湘西州湾溪小学广播里传来稚嫩的童声,学生正在讲述矮寨大桥的相关故事。
“思政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身边事物着手。”湾溪小学校长戴春权告诉记者,该校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举办“中华经典诵读”“老兵润童心”等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十八洞村、矮寨大桥等新时代红色地标,感受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丰功伟绩。
湘西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何将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青年群体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只有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思政课更有青春味、民族范、接地气,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让红色种子在内心萌芽。”共青团湘西州委书记彭礼说。
“大家好,欢迎来到十八洞村!”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族姑娘正用苗汉双语,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家乡发生的历史巨变,赢得前来研学的青少年阵阵掌声。
湘西州制定“百名红领巾讲解员”培育计划,在宣讲过程中融入苗歌、苗舞等他们擅长的民族元素,新颖的讲解形式得到一致好评。十八洞村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国内外研学者超过10万人次。
湘西州积极开发红色研学路线,有机串联思政课阵地。目前,湘西州成功建设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10个、州级少先队校外实践示范基地85个,涵盖新时代历史成就、红色文化教育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