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班的学生们在上体育课。凭一技之长,张义煌夫妻俩经营的理发店生意红火。刘寒湘和老师刘玲琍在北京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踏进校园时不时玩“失踪”,到如今可以独立完成手工;从性格孤僻,到课间与班主任谈理想、聊人生……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像刘玲琍一样的特教老师的呵护下,如迟开的花朵,迎来生命的绽放。
4月12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再次走进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故事。
“学会一门手艺,将来能有个出路”
13岁的彤彤,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瘦,1.5米左右的个头,窄窄的一张脸,脚踝只有普通人的手腕粗细。纤弱的身躯窝在宽松的校服里,显得更加细长。
婴幼儿时期的彤彤与其他孩子并没有太大不同,母亲郑玲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孩子周岁时还能正常开口喊人,但年龄大一点就变得沉默了。到了三岁上学的年龄,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不理人,完全不听老师指令,没有办法正常沟通。”
五年前,彤彤进入衡阳特教学校启智班。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郑玲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小儿子则在附近一所普通小学入读。
早上6时30分,郑玲起床洗漱完,一边准备早餐,一边催促两个孩子起床。一个小时内出门,先后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再回到家里。上午10时郑玲准时出门。这个时段刚刚好,错开了买菜高峰,小菜也会打折。
启智班的孩子,需要家长接回家吃午饭。郑玲来到常去的那家摊贩前,挑选了两种小菜,与店主确定单价后,再让店主上了秤。
房租、伙食、生活用品,郑玲每一笔开销都记账。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远在深圳打工的丈夫。日子过得紧巴巴,夫妻俩欣慰的是,女儿彤彤进入特教学校后,变得越来越好了。
中午接孩子回家吃饭,郑玲到得早了一些。班主任把她带到教室,看着彤彤绘画、学做手工。“要是学会一门手艺,或许将来能有个出路。”郑玲小声自语,这是五年前自己不敢奢望的。
看着女儿的变化和进步,了解到许多像她一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有着精彩的人生,郑玲心中满是期许,庆幸着自己和丈夫当年的决定。
“希望考上大学,继续深造音乐”
15岁的涵涵同样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妈妈周维告诉记者,孩子几个月大时,家人其实察觉出了异样,“他眼睛呆滞,闭合眼的频率比正常人低。”
半岁时,周维夫妇带着孩子到县城医院做检查。门诊病房,医生瞧了两眼就断定孩子是视障。诊断结果显示,孩子患有先天性黑蒙症。
周维夫妇都是“80后”,身边很多同龄人都生了二胎。无论父母如何催促,夫妇俩坚持不再生。
“在这个孩子身上,花光了所有精力。”周维坦言,虽然这种眼疾几乎无治愈可能,但夫妻俩还是抱有幻想。这些年来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去过偏远的农村求偏方,也去过商业性的康复机构。
天生缺陷的孩子,性格或多或少有些孤僻,容易暴躁。小时候的涵涵,情绪经常失控,一旦发作,就会大喊大叫,有时甚至会攻击别人。
有几次发作是在餐馆,引得众人侧目相视。有一次,夫妻俩带着孩子出席婚宴,涵涵要一样东西,周维没有给,孩子突然发飙,尖叫着跑到酒店大堂,往地毯上小便。
八年前,夫妻俩把孩子送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回到衡阳,找了一份跑外卖的工作,“虽然苦点,但一家人一起,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在老师的干预下,如今涵涵脾气改了很多,爱上了音乐。在特校学习生活的八年,涵涵学会了盲文,掌握了多项技能。
从小学到初中,转眼涵涵快要毕业了。孩子毕业后,去按摩店当个学徒,原本是周维的打算,“等我们老了,至少他还能有一项生存本领。”近几年,学校增设了侧重职业教育的高中班。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入读高中。涵涵给父母做了自己的规划,以后要考上大学,继续深造音乐。
对于孩子的梦想和规划,夫妻俩欣喜之余全力支持。
从特校走出的他们,在梦想的天空飞翔
“遇到困难她鼓励我、帮助我,就像我妈妈一样。”4月8日晚播放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中,学生刘寒湘向老师刘玲琍表达了感激之情。
说起刘寒湘,老师刘玲琍满脸骄傲。刘寒湘8岁才来学校接受康复训练,由于从小很少发声,声带非常僵硬。刘玲琍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几年的努力,刘寒湘走出了无声世界,不仅学会了说话,还能和健全人正常交流。
当年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月亮、团圆、中秋节,这样几个简单的词,刘寒湘读起来都非常困难。刘玲琍不得不“夸张”而又大声地做着口型,带刘寒湘一遍遍地读出来。
在刘玲琍的鼓励下,刘寒湘学习了舞蹈,成功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了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2017年8月,在庆祝中国与巴拿马建交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刘寒湘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登台演出,优美的舞蹈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口,张义煌、刘梅经营的夫妻理发店生意红火。张义煌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在一家理发连锁店工作。由于手艺不错,工作不久就开始带徒弟,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客人。几年前,夫妻俩凑钱开了这家名为“完美造型”的理发店。每个月的收入可观,除掉日常开支,夫妻俩还能存下不少,两口子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在南华大学工作的刘梦晗,也是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走出去的。高中毕业后,刘梦晗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现在已是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骨干。
越来越多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孩子们,靠着不懈的努力,展开自己精彩的人生,如一朵朵迟开的花朵,肆意绽放。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省特殊教育在校学生人数约53570人。随着特殊孩子入校率提升,这个数据增长更加迅速。
近年来,我省大力增加特教行业投入,不断健全特教体制,特殊教育事业由侧重数量变为侧重质量,逐步开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这首《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开头语,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都喜欢的一句话。
陪伴比别人“慢一拍”的孩子,老师们也“放慢”了脚步。一批又一批特殊孩子,从这里迈出了崭新人生的第一步;一代又一代特教老师,托举着孩子飞向了梦想的远方,自己却继续坚守着特教岗位。
每一朵花,从萌生到绽放,时间有长有短,但终究会迎来绽放。
特殊的孩子们,身体里都有一颗种子,焦灼地盼望阳光,期待着冲破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