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

2024-04-12 09:53:14 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家源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又是一年毕业季。如今,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导大学生在基层扎根仍存在一些需要疏通的堵点。近日,有媒体报道,不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去基层就业“没面子”;对于那些愿意下基层的学生,还面临着能否融入基层环境、能否在基层顺利发展等现实考题。只有打通这些堵点,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引导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意愿提升,与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等项目的扩面增量,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前往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业。以2006年启动实施的“特岗计划”为例,已有超过100万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投身基层,去往数万所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执教,极大地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城乡社区服务的新需求不断增长、县域经济发展向年轻人抛出橄榄枝,均为高校毕业生拓宽了基层就业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去,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更理性的体现。他们不再盲目追求进入大城市、大公司,而愿意把目光放长远,趁年轻到基层锻炼自己,探索更多元化的职业道路。同时,社会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往,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去基层就业,往往会引发“高素质人才是否大材小用”的讨论。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层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基层是大学生增长本领、实现人生理想的一方沃土。

然而,在这样的总体趋势下,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仍存在一些堵点和新问题。进一步转变“基层就业没面子”的观念,系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学校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程、就业动员大会等,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广阔的基层大地实现个人价值。要将选调生计划、“特岗计划”等政策宣传到位,发挥身边人的榜样作用,邀请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介绍经验,为基层就业“祛魅”,消除基层就业的误区、恐惧和刻板印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始终要做引导学生基层就业的引路人、贴心人,建立毕业生信息台账,深入学生群体,加强思想引导,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支持。在学校形成鼓励基层就业的氛围,才能保护学生服务基层、贡献社会的热情。

当然,仅靠一腔热血不足以确保学生在基层“留得住”,学校还要利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补上“基层第一课”。要建立大学生到基层实习实践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支教、顶岗实习等项目,提供更多去基层历练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的真实情况。这有助于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选调西部、扎根农林、投身乡村振兴的种子。基层就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学校要对基层项目志愿者开展讲座、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可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现代乡村治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规划等培训,让他们有更足的底气、更强的信心投身基层事业。对于已经奔赴基层就业的学生,学校也要“扶上马”再“送一程”,持续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基层就业单位也要做好待遇保障,落实定向考录、基层职称评审、工资高定等政策举措,及时发放各类补助和生活补贴,实现高校毕业生与基层的“双向奔赴”,并让大学生真正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把理想化为行动,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的力量。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