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第二中学:“动静”结合,打造“诗教校园”

2024-01-15 11:39:22 湖南日报
作者:宋毅波 编辑:杨雁霞
字号:

“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在无数个无助的时刻,《江雪》敲击着人的心……”日前,来自湘阴县第二中学2506班的廖家齐同学一袭古装,深情地解读着柳宗元的《江雪》,拉开了高二年级诗词故事会的序幕。学生们用声音、舞蹈、器乐诠释着诗词故事里的千百种情感,真情流露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本次诗词故事会分为三个部分,即故事分享、诗词抢答和千人齐诵《少年中国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活动负责人张婵娟老师说。

学生或低吟浅唱,或慷慨高歌,神交古人,思接千载,充分展现了湘阴二中诗教的丰硕成果。“通过‘诗教校园’建设,掀起‘爱诗、读诗、唱诗、创诗’之风,使‘以诗励志,以诗养性,以诗育德,以诗化人’成为我校师生共识。”该校自2021年9月建成开学以来,校长刘竞波便结合校情和学情提出了“诗教校园”的要求和目标。

两年多来,该校成立了“诗教校园”创建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文化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营造了以“诗教”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步一诗词,俯仰皆是诗意

漫步校园,浓浓的诗意扑面而来。围墙内外、教学楼上下、办公室墙壁、长廊两侧、楼梯间、教室里,都以牌匾、横幅、书法作品等形式挂满了诗词。甚至是静卧在转角处的一方石头、掩映在花木间的一块木牌都成了诗词的“栖息地”。举目四望,满眼皆诗,校园成了诗的海洋。“我们精选名家名篇,打造‘万首诗墙’,布置‘千米诗廊’,设计‘百处诗境’,为师生创造了一块‘经典诗歌’阵地,形成了‘无处不诗教’的良好氛围。”刘校长介绍道。

暖冬的风轻拂过午间的校园,诗意在空气里氤氲,在师生间弥漫。三三两两的学生和老师沿着围墙散步,不时驻足读一读墙上的诗词,讨论一番。两个高三女生说,诗墙上有考试必背篇目,趁着散步的时间正好可以背一背、记一记。

2512班的吴深龙同学是一个腼腆的男生,他停留在曹植的《白马篇》前轻声吟诵。当谈到诗词,他的话明显多了起来。“一些在课本里无法理解的诗词,被搬到自然中来,时常来读一读,突然就领悟了其中的深意。”随后,他自信满满地说:“现在我能背诵诗墙上所有的诗!”

满园的诗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影响了老师。读了走廊上高适的《燕歌行》之后,语文老师饶雨晴正在跟历史老师熊春晖讨论高适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熊老师表示平常不经意积累的诗词及相关常识,不但能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还可以实现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非语文老师,碰到读不懂的诗词,扫这个二维码就能了解详细释义,十分方便。”熊老师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咏梅》一词后附带的二维码说道。

一月一活动,处处彰显素养

谨记于心,笃行于行。该校除了为师生提供处处皆诗、时时读诗的静态校园环境,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态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诗词的内涵。

对于老师,学校成立诗社,创办诗词专栏,开展诗词教学大赛,组织诗教论文评比,并要求语文教研组挑起“诗教”的重任。同时鼓励老师们从课堂入手,以诗词单元为契机,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在学习《将进酒》时,蒋秀老师采纳备课组的建议,大胆设计了一堂以“读”为主的诵读课,反响热烈。“自由读、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入乐唱……一堂课下来,学生熟读成背,课堂效果超于预期。”尝到“甜头”的蒋老师打算继续探索诗词诵读的教学。

语文老师甘楚雄是学校诗教办主任、诗社社长,其诗作多次发表在校刊、校报上。他常将个人诗作读给学生听,与学生一起推敲字词,研究韵律。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掌握了诗词创作的要领,掀起了一股“赋诗”热潮。

对于学生,除了每周两天的晨、午、晚读诗活动及每天夕会上分享一句喜欢的诗已经成常态外,学校还会结合每月的主题活动,针对性开展诗词默写比赛、诗词故事会、诗词背诵比赛、诗词创作比赛等活动。每一场活动组织有序、公平公正,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许多学生渐渐爱上诗词。高二年级的蒋柯予说:“在诗词故事会上听了苏轼的故事后,我喜欢上了他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语文老师推荐我读《苏东坡传》,书还没读完,我又被王安石改革家的气魄折服,最近都在读王安石的诗词。”

像这样在“诗教”氛围中受熏陶而痴迷一个诗人、一首诗或一句诗的“小迷弟”还有很多,他们从前人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智慧中汲取力量,获得情感共鸣、心意相通,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的成长更从容、内心更坚定。刘迎奥同学说:“每次下课,一看到对面教学楼上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能生出许多继续努力的勇气。”

“‘诗教’是一项久久为功、潜移默化的工程,只有坚持,才能收获。两年多的时间,诗词从‘入校’逐渐开始‘入心’。”刘竞波校长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抓好‘诗教’,让其为学生成长赋能,为教育事业助力。”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