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让上千万高中生纠结的“多选题”

2024-08-27 15:29:49 央视网 编辑:李意一
字号:

今年8月,准高二学生夏可面临“选科”抉择。

在此前一个学期,她选择的是“历史+政治+地理”的“纯文”组合。然而,她听说今年某高考大省一601分的文科生滑档,还有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便在学校再次统计意向时,动起了“转科”的心思。

夏可的纠结并非个案,她背后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自2014年起,高考综合改革(即“新高考”)在各省份分批实施,最后一批省份将在明年6月进行第一次新高考。而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有2803.63万。

相比传统文理分科,新高考选科自由度更高,学生们的考虑、选择也更为复杂。

01

选科“自由”?

2021年12月,在广西某县高中,张浩刚结束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在期末考试后,他听到班主任通知:新高考来了,要准备“选科”了。

此前,张浩只听说过高中有文理分科,至于“选科”是啥、有啥可选,他完全没有概念。

其实,所谓“选科”,就是在新高考实施地区,学生要在“语数英”之外,自行选择高考科目。

目前,除了前两批6个省市采取“3+3”模式外,其余地区均为“3+1+2”模式,即先从“物理”或“历史”中选一科,再在余下的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任选两科。理论上,“3+3”模式有20种组合,“3+1+2”有12种。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禁止强制、代替学生确定选考科目。因此,学生可以在至少12种组合中自由选择。

但现实中,有些学校并不放开选项,只提供八种,乃至四种、两种组合。

比如,张浩在被班主任简单“科普”后,本想选“历史+化学+生物”组合,但由于学校没有开班,他想选也选不了。

因此,当学校第一次下发问卷调查时,他“随大流”选了“物理+化学+生物”的“纯理”组合,“打勾就完事了”。

之后一个月,学校只给学生一次换科机会。如果想转科,学生要交申请表,经家长签字、“班主任—年级组—学校”审核等流程,校方也会按已有成绩“卡”人,“(原学科)成绩差,就不会让你去转其他科”。

选的时候没感觉,张浩上了高二才发现,化学的学习难度骤增,但学校也不让换了。“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很没有头绪。”

02

“信息差”

根据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今年高校在新高考地区招生时,普遍要求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同时选考物理、化学,即“物化捆绑”。

但当时,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浩介绍,他直到填报高考志愿时才明白“物化捆绑”的意义。同级生中,有人因只选考了物理,很多热门专业,比如电子、机械等,连填报资格都没有,“当时老师也不知道,我们这一届学生也很震撼。”

同样震撼他的还有“赋分制”。由于学生们选科不同,高考选考科目的实际得分,并不按卷面答题给分,而是按排名给分。

比如,张浩平时地理卷面分约55分,在与周边多校联考时,他的排名属于“中上游”,因此能被赋分到82分。可如果放到全省竞争,他的排名只处于“中游”,高考赋分后仅66分,“比平时差多了”。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他在备考时并没有意识到,赋分制会导致平时分“虚高”,也没人告诉他。

可这些信息,和他同台竞争的韦美腊一开学就知道。

韦美腊所在的高中位于广西百色,学校先后开设“生涯规划课”、每周的外省教师宣讲、每月的线上讲座等。经过一年的了解,她坚定地选择了专业面更广的“物理+化学+政治”组合。

03

“拼班”与“走班”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学生,辽宁某重点高中化学教师邓海明显感觉,“工作量变大了”。

2018年,他负责带第一批新高考学生,其中有“历史班”“物理班”,各班学习进度、思维方式都不同,他要写的教案也多了两三倍,“不可以用同一套教案去教两个班级”。

每年的学生选择不同,班型和师资匹配,也是个问题。

邓海发现,由于近年选“物化”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3名历史老师只教2个班,而自己要1人教两三个班;而北京某高中历史组教师沈佳却发现,由于本校今年选历史的学生从往届2个班暴增至5个班,学校不得不临时从初中抽调老师。

“走班”也给教学管理带来挑战。

深圳某高中班主任于守介绍,在她带的2021级“历生政”班中,有两名不同选科的“拼班”学生,每逢化学课就要搬桌椅去其他教室“走班”。

有一天,她路过“走班”教室时发现,这2名学生并没有去上课。后来得知,这两名学生“拼班”进入的是一个尖子班,学习跟不上进度,加上平时上课坐在角落,收发作业也常常被遗忘,“她们说,‘不如自习’,这‘走’了跟没‘走’一样”。

人少会被忽视,人多也麻烦。比如,于守所在年级,有来自两个班的64个学生,不得不挤在只可容纳40人的教室,“拼班”上政治课。

珠海某重点高中班主任蔡林一介绍,如果一个班拼了4种组合,老师光是每天收作业,就要找4个课代表;如果学校比较大,学生晚自习时,还得横跨年级走廊找老师提问,“答疑2分钟,跑步5分钟”。

面对新模式,学校和老师都在适应。比如有的学校把“拼班”放在走廊中间,统一“走班”的上课时间等;有的老师按新高考标准,每年调整教案、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正如于守说:“新高考一直要探索,每年感觉不一样,怎么教、怎么学,没有大家都认可的答案。”

04

回归?

经过几年磨合期,多地受访师生发现,新高考选科正在往传统文理分科“回归”。

邓海介绍,在2021届的12个班中,“纯理”“纯文”的传统组合占一半,而到2024届,“纯理”班又多了2个。蔡林一也指出,选“偏门”组合的学生越来越少,从七百余人降到四百余人,“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有利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从专业填报,还是从学习效果、高考排名看,传统组合都更有“竞争力”。

于守指出,传统文科组合的政治、地理、历史,都是相互促进的,文科生学起来更容易。如果“物理”考生贸然选“地理”,本身考不过文科生,高考赋分又和高分文科生竞争,“会拉开两层的差距”。而且,冷门组合的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走班的成绩就是没有固定(班级)的高。”

不过,也有不少“偏才”从中受益。深圳某高中历史教师龙章介绍,前年有学生执意选“历史+化学”的冷门组合,在今年高考中考取了本校文科第一。

部分受访教师还发现,很多高中生“选科”往往是“心情大过天”,“成绩不好才学历史”“我想和闺蜜同班”等“奇葩”理由屡见不鲜。

深圳高中教师王绯介绍,她所在的班上,曾有7个男生以“女生多,上体育课尴尬”为由提出换班;有学生一个月转了3次科,只因和同学闹矛盾。

在王绯看来,选科过度“自由”未必是好事,“只有自我认知清晰、自我掌控力强的人,才能为更多的选择买单”。

此时,同样的选择再次出现在夏可面前,她决定“搏一搏”,转向“物理+化学+政治”组合,“用两年时间赶别人三年”。(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夏可、张浩、汪嘉、沈佳、邓海、于守、龙章、王绯、蔡林一均为化名)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