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博担当、贡献地博力量。
本期迎来的是“一起来观展”系列科普之“走进自然 诠释红色基因”专题展览——稻花香里说丰年(上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湖湘大地的沃土良田,感受耕地的来之不易。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郭伟超 长沙报道
我们常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那么何为“耕地”呢?“耕地”首先就是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作的土地。如果从土壤结构来分的话,可以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表土层又可以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而耕地之所以成为“耕地”,其关键就在于长期耕作而形成的“耕作层”。耕作层的养分含量比较丰富,厚度一般为15—20cm,这一层薄薄的沃土就是农业生产的根基所在。然而,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年,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则需要200-400年。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远古时期,看向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古城址——城头山遗址。这里拥有6500年历史,享有“中华城祖 稻作之源”的美誉。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类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这里就已经发展出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城市建设。考古研究者还在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址和保存完好的灌溉系统,这表明中华文明自古就与农业耕作紧密相连。
随着生产能力的变化,土地制度也在追求“人”与“地”的均衡中不断变迁,促进着农业的发展,进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在我国历史上,土地所有制共经历了4次大的变更。
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由氏族成员集体耕种,产品平均分配。孔子将之称为“大同”,老子将之称为“小国寡民”,而现代学者称为“原始共产主义”或者“氏族公社”。
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土地私有制也由此产生。奴隶社会的土地和生产工具都归奴隶主所有,在这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剥削,劳动所得归奴隶主所有,而当时最大的奴隶主就是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王。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劳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地主以地租的方式进行剥削农民,当时实质上最大的地主阶级就是皇帝,君王会分封土地给封建土地主,再由封建土地主压榨农民的剩余劳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期,终于消灭了剥削,让土地变成了“人民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运动,最终形成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构成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郴州市安仁县稻田公园。
无论时间如何流转,“土地”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西周后期的“租赁制”、影响深远的“屯田制”、西晋时期的“占田制”、南北朝的“均田制”以及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管土地制度怎样变化,在百姓心里,“沃土贵如金”的观点却从未改变。
来源:红网
编辑:丁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