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保护教育,家长了解吗?

2020-12-18 10:30:29 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彭佩
字号:

最近,韩国素媛案罪犯出狱再次引发持续的网络热议,使得“儿童性侵”以一种极为沉重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在中国,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有的家长担心过早进行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有的家长不知如何拿捏性安全教育的度,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影响……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湖南省儿童医院的相关专家,为家长更好地保护孩子支招。

1 性安全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家女宝宝刚上幼儿园,还处于迷糊懵懂的年纪,想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但又担心和孩子说这些问题会诱发孩子性早熟。孩子的性安全教育应该在哪个年龄段?”赵女士是二孩妈妈,第一个孩子已经8岁了,父母从未正面传输过性教育知识,她对性教育的年龄一直很疑惑。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医师张江霖表示,其实,恰当的性教育不会导致性早熟,反而是性教育的缺失会引起问题行为。如果孩子有一个健康、科学的渠道去学习他所在年龄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果只会是让孩子变得更加从容、愉悦地接纳自己的身体及变化,懂得健康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避免未成年性行为,孩子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基础上,也避免伤害他人。

“作为一名妇科医生,我在门诊接诊到遭受性侵的孩子不到一岁,最常见的年龄段是少女。这些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缺乏性教育问题突出,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张江霖表示,未成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孩子遭受性侵后,可能导致生殖器损伤、炎症、怀孕、心理伤害,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性教育无需一个规定的时间点,但国内专家发现等到青春期已然过晚,性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性别教育从婴儿期就可以开始,而性安全教育普遍来说,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可以进行了。

对于儿童性保护,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又容易忽略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的生殖器清洁问题、性早熟问题、男孩包皮过长、女孩月经异常、意外怀孕,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这需要父母以及学校进行适时适当的关注、教育、引导。

2 儿童性教育要分年龄段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医师朱莎提醒,对孩子“防性侵”教育,要更加谨慎、小心。既要让他们意识到防性侵的重要性、了解性暴力事件的严重性,又要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儿童性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掌握的性教育知识不一样,传达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朱莎介绍,比如5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出生教育(我们从哪里来)、性别教育(男生有阴茎、睾丸和精子,女生有阴道、子宫、卵巢和卵子),认识隐私部位(裤衩背心盖住的地方不能被别人看、更不能被别人摸,也不能摸和触碰别人的隐私部位)。

5岁至8岁的孩子,需要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每个部位的名字,包括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9岁至14岁的孩子需要提前学习青春期的变化(比如男生会长胡须、会变声、会遗精,女生会出现胸部发育、臀部变大、会出现月经;遗精和月经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采取阅读绘本的方式,生动地进行性教育知识的传达。”朱莎介绍,比如《小威向前冲》《小鸡鸡的故事》,也可以带孩子观看《我从哪里来》《认识我的身体》等。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孩子,不必遮遮掩掩,羞于启齿,要让孩子知道性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像爱护其他身体部位一样爱护它们。

3 培养孩子识别性侵危险信号的能力

近些年,性侵、猥亵儿童的案件屡有发生。一份数据来源于2018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含各级检察院、法院的官方网站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形成的)《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的750名受害人中,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718人,占比为95.74%;男童遭遇性侵人数为32人,占比为4.26%。在受害人中,14岁以下的比例为80%,年龄最小的为3岁。被性侵儿童中,总体上14岁以下的占大多数,其中7至14岁占比58.67%,为近六成;12至14岁年龄段的占比31.87%,相对较高。近几年来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达87.87%(2014年)。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七成性侵来自于熟人,所以防范和远离陌生人是不够的。”朱莎提醒,培养孩子识别危险信号的能力,比认识自己隐私部位更加重要。

张江霖提醒,家长不要随意把孩子托付给熟人,很多案例都是因为熟人使小孩和家长放松了警惕。大孩子不要单独与异性进入房间或者偏僻场所,遇到危险要及时逃离,面临威胁要寻求帮助。家庭性安全教育同时包括男孩,不仅女孩需要学会防止性侵害,男孩也需要学会防止性侵害。另一方面,让男孩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尊重他人,避免男孩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因此,男孩和女孩接受全面的性教育同样重要。

4 当孩子遇到危险不要“扮英雄”

孩子遇到危险该如何自救?朱莎建议,有机会的话,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防侵害的实地演练。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和孩子在家里玩类似的假想性游戏。当孩子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扮英雄”。孩子们需要学习真正实用的技巧,才能够有效地反抗、迅速逃脱。

“如果对方是陌生人或不能确定有没有坏心眼,一定要和他(她)保持2个手臂以上的距离。”朱莎提醒,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预防,在可能发生坏事情之前跑到安全的地方才是至关重要的。

坏人一般会选容易下手的对象,在作案过程中害怕引人注意。如果被坏人抓住,首先应大声地、不停地呼叫,迅速跑到人多的地方,边呼叫边跑。如果坏人捂住孩子的嘴巴,可以告诉孩子抓住坏人的小手指使劲往后扳、踢坏人的胫骨(小腿的前面)、可以用力踩坏人的脚背。一旦坏人有些放松,立刻呼叫、逃走。(徐媛)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