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一则《撤销学位公告》,指出一篇名为《湖北省普通高校篮球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的硕士论文涉嫌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这则公告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早在今年2月份,就有人举报该文抄袭,称论文除去本人已发布文献复制比达81.5%,远远不符合最高15%的要求。而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篇篮球论文生搬某篇足球论文,出现了大量“踢球”字眼。
今年以来,媒体已经披露了多起论文抄袭事件。如湖南某学校,今年就多次被曝出抄袭新闻,在上海、湖北等地,类似案例也不鲜见。梳理这些报道,有一些是毕业不久的学生,有的已经在高校工作多年,还有一些公职人员。他们以不同的原因浮出水面,却也充分说明论文作为求学经历、学术水平的证明,会跟随人的一生。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越来越畅通,论文都公开上网。无论他是谁,在哪个岗位,毕业了多久,只要有污点,就不能永远掩人耳目。同时也要看到,现在相关部门对学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释放出了“论文从严”的强烈倾向,这无疑是一种警告:不仅毕业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发表期刊论文,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浑水摸鱼了。
论文“严字当头”,首先要把好“生产关”。一段时间以来,论文代写、论文买卖等现象,给人造成了毕业论文“划水”的感觉,继而让高等教育受到了“严进宽出”的非议。譬如该篮球论文,出现“踢球”这类字眼硬伤,难道答辩委员会发现不了吗?对此,需要加大毕业论文的抽检力度,倒逼学校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此外还需要看到,因为评职称、找工作等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期刊论文需求,个别期刊为了盈利,设有“版面费”,对投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也降低了我们的论文质量。对这种现象,应该进一步加强期刊监管,发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督促期刊严格把控论文处理,强化查重审核,确保真实可信。
论文“严字当头”,还需要严把“认证关”。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表示,在论文造假、考试作弊问题治理领域,对论文造假、考试作弊问题治理“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激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而在该案例中,涉事者虽然是湖北大学毕业,但最终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当老师,而且声称是严格按照招聘程序录取的。那么就有疑问了,像这么清楚的学术不端行为,录用的时候难道不去核实?因此,湖北大学固然把关不严,但华中科大的招聘程序也有瑕疵。这提醒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也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凡是以论文作证明的,不能因为对方提供了就全然相信,而是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认证”,严肃处理。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论文从严管理,不仅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有力举措,更是提升我国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抄袭事件频出,说明我国学术界依然存在浮躁和功利之风气。对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导向,让那些公然造假的论文失去生存土壤。还必须通过严惩造假,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是立身之道。论文造假,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会让人自食其果。(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