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张“文科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其中,哲学、逻辑学被调侃成适合“家里富、长得美”的考生,社会学、编辑出版学被恶搞成适合“家里穷、长得丑”的考生。虽然这份所谓的“填报指南”是“娱乐至上”的产物,但也折射出不少人对文科、对冷门专业的偏见。
高考志愿填报事关重大,考生和家长难免要听取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鄙视文科、轻视冷门专业的老调重弹,说明尽管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依然不够理性。那种认为学文科就业面窄、觉得学冷门专业没前途的陈旧观念,显然需要重塑与更新。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当下,市场上既需要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复合型人才。鄙视文科、轻视冷门专业表面上是一种理性选择,实际上却陷入“有限理性”的樊笼里。一方面,就业市场的变化周期不断加快,现在的冷门专业几年之内就可能“逆袭”,当下的热门专业或许会“失宠”;另一方面,没有所谓的好专业和差专业,只要用心和努力,冷门专业同样可以出人头地。
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求职的时候也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冷门专业学生人数少得多,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脱颖而出。更何况,“淡化专业、强化通识”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不少学校打破了专业壁垒,充分尊重大学生转换专业的利益诉求。只要学得好,冷门专业同样可以有前景;热门专业学得不好,照样难以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文科被鄙视根源于它难以像理工科那样迅速地拿上高薪、在职场中拥有一个高起点,难以立竿见影地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文科难以成为“好工作”的敲门砖,并不意味着“文科无用”;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在阅读和思考上的文科,有助于让大学生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涵养心态、提升素质。英语专业的马云、哲学专业的郭广昌、社会学专业的刘强东,这些成功人士都出身文科专业,有的还是冷门专业。说到底,不是文科无用,而是有些人用鄙视文科、轻视冷门专业来回避和遮蔽自己的不够努力。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将自己热爱的专业学以致用,每个人才会有更多发光发亮的机会。高考志愿填报一味跟风从众,就会误入歧途。(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