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越来越好的“上学路”——长沙市教育改革发展40年侧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 茜 黄军山 邓 琼 编辑:彭佩 2018-12-03 10:13:40
时刻新闻
—分享—

学生跨越青春门。

学校运动会

书法特色项目

红星第二小学同学礼仪

晨诵经典

  (图片均由长沙市教育局提供)

  王 茜 黄军山 邓 琼

  教育,是国之大计。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首壮丽诗篇,教育必然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教育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长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和城市共同成长,全市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被授予全国“两基”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并跻身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全国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试点测评的学习型城市、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从“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各类教育”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国家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

  据《长沙市志》《长沙教育志(1840—1990)》记载:1985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超90%,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27.6%,高校录取率为22%。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成为长沙教育人推动改革的初衷。长沙通过“扩规模、调结构、兜底线、促公平”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经历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比1996年分别提高2.5%、1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2017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8%,全市普通高校录取率达91.75%。

  长沙是如何做到的?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这句顺口溜,火遍全国。

  长沙从2007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政策,目前已建立起“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

  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长沙现有公办幼儿园473所、普惠性民办园1032所,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园所总数达80.22%,超过24万名孩子享受到“质优价惠”的学前教育。

  为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学前教育服务,长沙推行了经费奖补、规范收费、对口支援、免费培训等政策措施,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今年市财政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安排普惠性民办专项奖补资金7500万元,比去年增长2500万元,增幅达到50%。

  40年来,长沙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目前长沙市辖区内共有全日制高校58所,其中本科院校24所、高职专科院校34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9万人,在学研究生5.43万人。2017年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跻身教育部首批公布的42所一流高校名单。近年来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

  终身教育多元发展。全市现有市社区大学1所,区县(市)社区学院10所,街(镇)社区学校149所以及社区学习中心755个,社区教育四级培训网络初步建成;“长沙终身教育学习网”、“乐学长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数字化综合学习平台各类学习课程已达4421门,时时处处可学日渐变为现实;全市目前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3个、实验区2个,获评全国8个首批试点测评的学习型城市之一。

  40年来,长沙职业教育从1所学校1个专业1个班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跨越。目前,全市共有市属高职院校9所、中职学校50所、技工院校11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

  近年来,长沙还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服务行动;建立随班就读、专班教学和送教上门相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进,目前,92.2%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率100%……

  数字的背后是长沙教育发展的深刻变化: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

  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

  “择校热”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影响教育公平,困扰教育发展。

  长沙通过改革招生入学政策,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入学机会公平。

  对外地务工的张秋艳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本以为大同二小这样的名校,长沙本地人都很难进去,我们外地人就更别想了。”谈起孩子在长沙入学的经历,张秋艳至今仍难掩心中喜悦。她只是按照教育局的政策,走正规程序就办理好了孩子的入学手续。

  2016年,按照均衡生源、促进公平的原则,长沙出台国内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的招生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公办不择校”的招生新政,公办中小学校“零择校”基本实现。

  2017年,按照“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要求巩固招生成果,还保障了许许多多同张秋艳女儿一样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

  2018年,长沙在继续巩固招生成果的基础上,切实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

  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说,“不能择校”不是改革的终点,“不需择校”才是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真切期盼。

  招生入学政策改革,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快教育发展、优先发展教育的倒逼机制。2016年,长沙市政府出台了《长沙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

  统筹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使一批尚有发展潜力、百姓身边的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同时采取“一校一策”方式,使城区一批群众还不太满意的学校得到整体提升,成了长沙破解择校热“顽疾”开出的一剂重要“药方”。

  由此开始,长沙教育的整体提升行动开始加足马力。

  芙蓉区打造“幸福教育”、天心区开展“学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岳麓区推出“沿江风光带教育振兴计划”、开福区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美丽校园”……

  原长沙市二十八中由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托管,打造成麓山外国语学校;咸嘉湖小学加入博才教育联盟,与博才本校实现教师统一、教研统一、考核统一以及资源共享。

  为了实现“不需择校”,长沙注重在优质资源总量上保供给。近年来,通过新改扩建学校,长沙共增加优质学位20余万个。同时,注重在教育均衡方面保公平。长沙市教育局还深化基础教育集团办学,推进县(区)域内教师交流。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

  9月2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来到麓山国际实验小学的网络联校教室,与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市3所偏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们互动交流。当听到孩子们说喜欢这样的网络学习课时,他勉励孩子们:“喜欢,就好好学!”

  2016年,长沙市推进“网络联校”工程,26所城区优质学校建设成为“网络联校”主校,优质资源直接送达浏阳、宁乡的78所农村学校,已累计为农村学生传递音乐课679节、美术课676节、英语课134节。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学校就可以上优质的音乐课、美术课。

  对于这样的变化,浏阳市老桂小学校长于锡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感慨地说:“昔日的薄弱校,如今和优质校结对,镇上的学生实现了不出镇就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这只是长沙把群众身边的学校办好、办得有特色的一个小小切面。

  2013年,长沙成为全国第二个域内区县市整体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城市,2015年区县(市)率先全面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市区)。

  长沙已率先制定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在率先全省完成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的基础上,已经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73所,到2018年底,全市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将达72%以上。

  一眼望去,教室里都是黑压压的小脑袋;上课讲解,老师戴上扩音器后排的同学才听得清……但是,在长沙,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2018年秋季开学,长沙已全面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小学1-3年级全部控制在50人以下,初中全部控制在55人以内。2018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原则上按小学45人、初中50人的班额实行招生。

  2017年,长沙率先启动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长沙还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等目标。按照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带动的思路,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从“唯分数论”到“综合评价”

  “唯分数论”一直饱受争议,“综合评价”期盼已久,但如何评价?尤其如何公平、公正地评价,一直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思索的难题。

  8月21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布了《2017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撬动“唯分论才”的评价困局。

  这是我省首份面向社会公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3年,长沙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长沙借鉴增值评价理念,构建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自主开发适合本地的测评工具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评价管理平台,形成市、区县、校三级近350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以评价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办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不再只看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是用“多把尺子”来衡量,目的是让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孩子都有发展、进步和成长。比如对学生的评价,就有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5个维度,目的就在于引导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关注学生起点和进步幅度,切实扭转了“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长沙立足本地实际,历经五年实践探索,形成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长沙探索与创新”,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推介。

  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

  步行巴士、卡通斑马线、涂鸦墙、玩沙池……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充满童趣,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带来了最真切、最独到的建议。

  尊重、聆听、考虑儿童的感受、意愿、权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一米的高度看长沙”,以儿童视角出发,往往能发现很多被成人忽视的东西。

  近年来,长沙市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总揽,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从一米的高度看长沙”,正是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6年,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列为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长沙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8年,长沙市教育局提出为儿童办好20件实事:新建1所培智学校、1所少年宫,完成100所学校的照明改造,保障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确保100%应读尽读生……20件实事,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保障教育供给,优化儿童环境,确保儿童安全,保护儿童身心健康,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8年寒假前夕,长沙市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全面上线,全市数百名各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开发的本土优质课程资源,全部免费对学生开放,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优质教育。

  5月,长沙公、民办幼儿园、中小学的1560辆校车都贴上了安全监管信息二维码,市民不仅可以扫码了解该车行车路线,而且可以一键投诉校车违规行为。

  从2017年起,长沙实施照明改造计划,已改造完成225所学校6492间教室。

  4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星城大地,长沙教育工作从“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各类教育”, 从“不能择校”到“不需择校”,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 从“唯分数论”到“综合评价”, 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站在新的起点,迎着新的目标,未来的长沙教育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砥砺前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 茜 黄军山 邓 琼

编辑:彭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