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盘活了智力资源 拉活了山里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彭佩 2018-10-15 09:13:3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湖南省高校师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发挥高校优势,建功脱贫攻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化智慧为力量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人才库和智力源,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深入对接贫困地区内在需求,有效提升了服务脱贫攻坚的工作实效。通过深入走访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四所高校的相关点,与驻村干部、高校师生、当地群众密切交流,红网时刻推出《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全省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

在湖南大学的定点帮扶下,隆回县白水洞进行的富硒大米的种植探索取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了富硒水稻的种植,每亩平均提高700至800元的收入。

白水洞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挑花高手成长记》的游戏,他们在玩乐中学习“挑花”技法和艺术创作。通过在该小学三个年级中的分组试验对比显示,有过游戏体验的孩子在后来“挑花”技艺的学习中,学习兴趣和速度高于没有体验游戏的学生。

身着民族服装的花瑶妇女在制作产品。

“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团队创作的丰富的文创产品。

隆回县虎形山崇木凼村村民沈修恩的“新厨房”里,女主人正在忙活,新厨房融入了天窗的自然采光,有着火塘与熏肉房的一体化设计和原木风格的厨房料理台。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通讯员 蒋晶丽 邵阳报道

  隆回县白水洞村,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聚集着瑶族分支花瑶的民众,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专门予以推荐。让这个小村子走向世界的,是湖南大学扶贫队。

  湖南大学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宝库,为当地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创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扎实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五年来,湖南大学先后选派扶贫挂职干部、驻村干部13人次,开展各类扶贫项目57项,累计投入资金1426万元,援助物资折款978.4万元,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1.67亿元。带动全县2041户、87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白水洞村今年将退出贫困村序列。

  “由扶贫向脱贫转变,鼓舞人心向前,浸润教育理念,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湖南大学给这里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虎形山瑶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敏这样说。

  小巧美育APP 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

  “看好第五针在哪儿?确定后就往下继续走”“仔细数数,第七根针下哪里?”“恭喜你get到了数纱和走针的新技能,请问你继续挑战吗?”……伴着悦耳的民乐,在湖大志愿者王喜乐的指导下,白水洞小学六年级的奉兆钱、邹婵璟等四名同学认真地玩着“游戏”。

  这款游戏名为《挑花高手成长记》,是湖南大学“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团队最新启动的数字化非遗传承教育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果之一。

  “花瑶姑娘们循着土布的经纬线,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用以构成各种图案,完成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作品。在挑花手艺的传承上,却存在着难以教学、语言障碍等问题。我们就在想,能否设计一款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花瑶文化和挑花技法,提高他们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项目组成员、湖大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王喜乐说,《挑花高手成长记》的灵感就来源于她跟随老师在隆回的实地调研。

  “这款非遗传承美育教辅APP分为‘点击小小学徒’等七个关卡三个阶段,面向7至12岁的孩童,挑花基础的技法被简化处理和图形化表现,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习得如何数纱、下针、走针,同时融入花瑶传统风俗和文化,并鼓励孩子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性。”王喜乐介绍。

  “人是非遗扶贫项目‘活态’传承与开发的重点,数字化非遗传承教育产品的打造,是我们在非遗扶贫领域新的发力点,第一步从孩子开始。”项目指导老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张朵朵老师表示,项目团队在基于学龄儿童的美育教辅线上产品开发的同时,也在推进《花瑶桌游设计》动作策略类线下产品。她表示,希望以白水洞村为基点,将创意美育传承设计与非遗扶贫模式辐射到全国贫困留守、缺乏美育教育的地区。

  隆回是瑶族分支花瑶的传统聚居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湖南大学扶贫队自2012年开始驻点帮扶白水洞村后,开始组建“花瑶花”文创设计团队,针对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等非遗项目开展联合创新,先后开发文创产品140余款,并在白水洞村建立了花瑶文化展示基地和挑花设计工作坊,其产品受邀在米兰世博会展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专门予以介绍。

  “曾经我们做过特产包装等设计,但用设计去增加产品的价值,这不是可持续性的、可循环的,也不是‘造血式’的传承方式,”王喜乐的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几年前,还是本科生的她来到白水洞村,就被挑花的独特文化魅力所感染,由此她“半扎根”在了这个小山村,硕士阶段她的研究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现在,更多的,我们想改变和协同创新,”她指着一排围裙向记者介绍,“这是某个橱柜品牌的定制产品,我们对接这个定制需求,并将数量、尺幅等基本要求告诉手工艺人们,由她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创作,每一份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

  “花瑶花”团队始终致力于花瑶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

  大学智囊团开拔 送来扶贫微锦囊

  自2012年起,湖南大学便开展对口隆回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数年时间中,设计艺术学院、生物学院、建筑学院、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等各学院的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等纷纷来到这里,努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

  “羊肚菌真是‘金元宝’!”隆回县小沙江镇羊肚菌栽培基地负责人肖铁文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珍稀食药用真菌,市场价格颇高。六年前,他开始了人工栽培的探索,希望以此脱贫致富,但羊肚菌十分“娇气”,他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灰色的小蘑菇让他又喜又愁。

  2013年7月,湖南大学与隆回县建立扶贫对接,商议通过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把“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作为定点扶贫项目之一。由生物学院专家成立扶贫团队,刘选明、朱咏华教授等牵头开展“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的科学研究,先后数十次进行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还向基地捐建了菌种培养室,赠送了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目前,湖南大学在基地建立党员科技服务站,并将科技服务辐射至周边村镇的农业指导。下一步将完善羊肚菌品种及品质鉴定,为申请专利保护做好准备,同时帮助肖铁文筹建‘羊肚菌人工栽培农业合作’社。”朱咏华教授说。

  在湖南大学的定点帮扶下,隆回县白水洞村里引进五彩水稻、雪莲果等经济作物,打造了富硒大米、虎久雾语茶等特色品牌。现在学校已将“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给村集体,并把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资源逐步移交给合作社运营。

  “经过四年多的产业孵化,合作社已进入良性的市场化运转,我们正通过股份制参与、集体股份分红等形式,加强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刘世明说。

  隆回县虎形山崇木凼村是花瑶传统聚居村,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在虎形山区开展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帮助它成功入选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厨卫虽小,却是民生大事。我们希望通过厨卫改造示范项目,既保留传统、又移风易俗。”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姜敏说。

  首次改造就在农家乐的村民沈修恩家中进行。“我们重点进行了客厅和厨卫改造,设计尊重本地习俗,保留了公共火塘屋,将熏肉房设置在其楼上,安装了烟囱,并专门作了烟气分流,利用火塘屋余烟余热熏制腊肉,同时还搭建了外廊灰空间以扩大农家乐规模。”项目组成员苏妍介绍。融入天窗的自然采光、火塘与熏肉房的一体化设计、原木风格的厨房料理台……看着家里改造一新的“火塘客厅”吸引了又一批游客,沈修恩脸上挂满了笑容。

  “从乡村振兴着眼,从脱贫攻坚着手,通过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发展特色民宿为贫困群众带来看得见的收入,既解决了脱贫问题,又提升了村民的环保、卫生意识,把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到村民们的心里。”湖南大学定点扶贫办公室主任曹镠说。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8/10/15/404273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