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言资源保护 | 涨知识!我国最早的“语保工作”发生在两千多年前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彭佩 2018-09-20 17:17:15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19日至21日,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曹超/摄

来自世界各地的语保大咖共同商讨保护大计。叶真/摄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湖南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鲍厚星在平行论坛上发言。叶真/摄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长沙报道

  2000多年前,西汉有一位官员,他叫扬雄,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他就像今天的方言调查学者一样,手上拿着布做田野调查,记录下各地的词汇方言。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湖南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鲍厚星与红网记者说起“语保”工作的发展,不禁侃侃而谈,“我认为,追溯起语言保护这项工作,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扬雄说起。”那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一部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

  揭秘“语保”工程的发展之路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做群众工作还要学方言,这与保护方言的精神是一致的。”鲍厚星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工作,奠定了中国汉语方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制定了系列国家语言政策,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

  2008年,便开始了“语保”工程前身即“语言资源数据库”工作,在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点工作后逐步铺开,积累实践经验。

  直至2015年,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一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已有资源汇聚、采录展示平台建设等方面。

  2015至2017年,工程已经完成总体规划1500个调查点的72%,共计1084个;2018年底,工程将完成1491个调查点,达到总体规划的99.4%。

  “湖南也在2015年12月正式启动语保工程,共设立汉语方言调查点99个,计划分5年实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鲍厚星说。

  留下乡音记住乡愁 科技助力当代“语保”

  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6700至10000种语言。其中至少40%的语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为濒危语言。

  “语言少数群体”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不利环境,他们循环往复,使这些群体成为了被文明的发展所遗忘的“最底层的十亿人”。大会平行论坛中,牛津大学名誉教授苏珊娜·罗梅因就方言濒危现状作出说明,为语言保护政策的多元化、差别化趋势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积极打造语言资源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已正式出版;《中国濒危语言志》30卷和各省(区、市)语言资源集正在陆续编辑出版。清华大学教授李涓子表示,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多年来我国语言资源调查工作的成果数据。

  高校和科研机构超过350所、专家团队1000多个、共举办全国性培训43期,面向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濒危语言方言调查、语言方言文化调查团队,参加培训人数达3500人……中国语言资源能保护工程还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湖南,语保工程立项位居全国第一,并形成了由省语委牵头组织实施,地方语委、核心专家、调查团队、摄录团队多方参与,官方民间共同保护、密切配合的生动局面。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语言保护工程项目核心专家组成员陈晖说:“如果此次大会能唤醒大家保护方言的意识,说母语的自豪感,我觉得,这是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最大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彭佩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8/09/20/40428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