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梦成青春注脚 名师点评2018高考作文题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苏小莉 2018-06-07 14:31:03
时刻新闻
—分享—

  相关链接:【视频】201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出炉 听听老师怎么说

  红网时刻长沙6月7日讯(记者 贺卫玲)今天上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开考。湖南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卷,今年的语文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以时间为检索,罗列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再展望未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将它装进“时光瓶”留到2035年,给那时候的18岁一代人阅读。

  高考作文出炉后,红网时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长沙的名校名师进行点评和分析,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解读的吧。

  全国一卷真题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 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约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中国梦成为青春注脚(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傅应湘)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洋溢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厚重感,那么,今年则散发出浓郁的青春气息:于新世纪新时代,擎举实现中国梦的火炬,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一、大视野与大格局

  材料主体既罗列了新千年以来的“中国大事”,也描绘了仅在眼前的“中国蓝图”,一实一虚,共同诠释着伟大的中国梦。这是“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与去年考题的大视野一样,今年又是大背景、大题材,又是需要大襟抱、大情怀、大格局!这就要求广大师生,适时地从“就事说事、就事议理”的任务驱动型的云雾里探出头来,全方位地审视奔跑中的新中国、奋进中的新时代。

  二、联想与思考

  “作文要求”的核心关键词是“联想与思考”,这也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显著特质。现今的十八岁写给十八年后的十八岁,可以“中国大事”为基点,以“中国蓝图”为归宿,踮脚眺望,神思遄飞,从中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突进、从青年的直面挑战、敢于担当、勇于有为等角度发散和延伸,彰显“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的主旋律。

  以18岁的视角,去看待国家的发展与希望(湖南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04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满分得主 李卓)

  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是考场的命题,更是人生的命题,时代的命题。立意十分开阔,考察了考生的心胸、格局,也考察了考生在前进发展道路中对“苦难”与“希望”“过往”与“将来”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章考察了考生的担当、责任情怀。

  材料作文本身是暗含观点的,读懂材料非常关键。写什么让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呢?其实很简单,“北京奥运”“太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等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过往中国社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拼搏进取、发展创新,“汶川大地震”“精准扶贫”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整个华夏民族曾经经受的苦难,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未来中国的蓝图,美好的展望。基于此,立意基本就清晰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材料中提到了2000年的世纪宝宝,在2018年长大成人了,而这封信的读者,又恰好是2035年时的18岁的一代人——这不是巧合,而是命题者在通过题目传达一个暗示:18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担当,意味着责任!18岁的一代不仅仅是中国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所以,文中如果能体现见证、参与,文章的立意将上一个台阶!

  重点谈一下素材的组织,与家国相关的比较宏大的主题,很多同学在组织素材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空泛”“高谈阔论”的尴尬境地。以小见大、缩龙成寸、滴水藏海——这都是写大题材的重要心法。写时代的变迁,如果从宏观的经济、科技、政策等方面着手,很容易变成泛泛而谈,不如以18岁的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发展变迁,去看待这个国家的悲与喜,阵痛与希望。它将更有真情实感,更能触动人心。

  与时俱进的作文题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湖南省地质中学教科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黄尚喜)

  恢复高考四十余年,与时俱进的高考作文命题就是整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年的作文题保留了去年作文的风格,切合时代,恢弘大气,开放多元,既与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同时也与国际主流趋势相契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沿用近几年全国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今年的作文仍然给定了考生适当的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速构、套构,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文的高度开放性,角度的选择、立意的确定、文体的选定,都是自主的,这种开放的命题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语言创造力的释放,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二、坚持“人”“文”合一的价值理念,让当前18岁的“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无疑将引导考生们深入思考人生、社会,并把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今年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考生立意的高下,当然基于生活经验和思维积蓄的积极的、个性化的表达肯定要胜过表浅的或趋同的表达。

  第三、也许有人认为,去年和今年高考作文明确的表达情境和对象以及文章文体的相对开放,让不少考生会不知所措,但其实考生高考复习中“常态”的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仍然完全可以在考场发挥作用,因为只要遵从“我手写我心”的原则,表达自己的感悟、体验、思考,文体的明确并不是难事。而要求学生具有情境和对象意识,正是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的重要形式。文体的自主开放、独立创新,更能解放考生主体的理性思辨力,并借此考察考生积极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遵循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拓展思维疆域,发挥写作潜能,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让中学作文教学走向多元、自由和真实的写作。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18/06/07/40433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